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联重科转型迷茫高管降薪 市值一年缩水428亿

2014年07月07日 06: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7日讯(记者 郭晓伟) 6月27日,中联重科召开年度股东大会,董事长詹纯新宣布因业绩承压,经中联重科高管协商一致决定,从7月1日起,高管降薪一半。

  按2013年年报数据计算,中联重科可以少支出约1700余万元的高管年薪。消息传出,中联重科此举备受争议。究其原因,短期看是中联重科业绩承压。年报显示,2013年中联重科实现营收385.42亿元,同比下滑19.82%;净利润38.39亿元,同比下滑47.63%。

  另外,和其一年多来在A股资本市场的低迷也不无关系。去年2月初,中联重科冲高至10.40元的高位;截至7月4日,中联重科报收4.45元。短短一年多时间,中联重科A股市值蒸发高达428亿元。

  众所周知,为了应对工程机械行业低谷,在去年年中的股东大会上,詹纯新提出了多元化战略。当时,詹纯新还客观预计,3到5年内,中联重科将会形成,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等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

  “去年6月份,中联重科高管斥巨资增持股票,但其股价并未大涨。高管降薪之后,股市反应依然效果不佳。问题到底在哪里?除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下行通道之外,这也说明了股民对中联重科转型期的表现并不满意。”一位长期从事工程机械领域的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记者多次致电中联重科董秘办公室,对方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工程机械“过冬” 詹纯新多元化应对

  数据显示,自2011年4月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连续28个月同比负增长。从那时起,为了应对行业下行趋势,工程机械行业各大佬都纷纷转型。2013年,更是整个行业步履艰难的一年。受困于产能过剩、下游基建刺激减少、市场工程机械保有量过高等因素,中国大多工程机械企业徘徊于市场寒冬。同时,行业产能过剩给企业带来的后续压力持续加大。

  其实,为了应对危机,中联重科在去年年中就已做出调整。

  2013年6月19日,在中联重科2012年股东大会上,董事长詹纯新表示,公司未来不会全部“押宝”在工程机械行业,而是考虑多元发展,形成多个增长点,持续推动公司实现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

  虽然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低谷期,但詹纯新对行业前景依然乐观。按詹纯新的发展规划,3至5年内,中联重科将在做好现有龙头产品的同时,对重型卡车和农业机械等板块进行战略布局,形成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重型卡车、金融服务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

  詹纯新还说,行业运行形态将是“L”形,工程机械行业在经过上半年的探底运行后,下半年将进入缓慢复苏态势。

  规划一出,中联重科边按部就班开始执行。截至目前,除了在工程机械方面大举并购之外,中联重科已经成立了农机事业部、重卡事业部。此外,中联重科还花重金打造了环卫百亿产业园和农机百亿产业园。

  百亿打造产业园 农机成新希望?

  相对于工程机械而言,农机市场确实是个香饽饽。

  农业机械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机市场规模从2003年的700亿元,10年间增长5.5倍,至2013年达到3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7%,预计2018年将突破5000亿元。

  农机行业,除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之外,国家的对农机的政策补贴更是让这个行业肥的流油。据显示,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补贴从2004年的0.7亿元快速增长至2013年的260亿元,这还不包括地方政府补贴。财政部表示,未来这项补贴会“只增不减”。

  其实,中联重科早就开始行动了。2013年,中联重科在重启庆璧山县签订建设项目协议,公司农机产业园将落户璧山工业园区,这也代表着中联重科正式进军农业机械板块。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可以形成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农机产业集群。

  但对于中联重科进军农机行业是否能够快速成功这一问题,上述业内人士谈了自己的看法。

  “农机行业目前基本上处于被国外产品垄断。相较于其他机械行业,农机产品的差异化非常明显。国内工程机械传统的引进吸收模式,由于其研发周期较长,跟不上市场产品的更新换代。所以,对于中联重科之类的企业来讲,农机产品短期得到可观投资回报难度较大。”该业内人士表示。

  另外,该业内人士也提到,“国家财政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机补贴,让这块肉更肥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错过。”

  中联重科一年蒸发400亿 被指转型乏力

  不久前,中联重科年报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5.42亿元,净利润38.39亿元,两大指标均位居中国工程机械类企业首位。同时,长臂架泵车、搅拌车、车载泵、搅拌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

  但这个漂亮业绩的背后,却藏着中联重科另外两组比较尴尬的数据。

  年报信息显示,2013年营收同比下滑19.82%,净利润同比下滑高达47.63%。要知道,净利润从2008年的15.86亿元到2012年的73.3亿,中联重科4年增长了3.62倍。

  年报数据走势和中联重科资本市场的表现很是匹配。

  A股市场,从去年2月份,中联重科盘中开出10.40元的高位之后,股价就一路走低。截至7月4日收盘,中联重科股价定格为4.45元。短短一年多时间,中联重科市值蒸发约428亿元。

  其实,在詹纯新提出五大板块战略时,有分析人士就不很看好。

  此前,耀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车宇东就认为,“企业资源是有限的,重点应该突出,聚焦短板提升竞争力。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占有率还不高,重点在提高经营周转率,而不是在铺大重投资。当然不反对培养新的需求,但必须是在现有的市场已经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为前提。否则丢了西瓜捡芝麻。”

  果然,中联重科2013年业绩一出,转型乏力的质疑声再次响起。

  高管自动降薪 资本市场反应平淡

  另一面,业绩承压,资本市场表现无力,各种因素的综合又给中联重科管理层添了不少压力。

  6月27日,又是一年中联重科股东大会。詹纯新宣布,因公司业绩下滑,公司高管团队主动提出:自今年7月1日起团队成员全面降薪50%,直至企业经营业绩出现好转。

  当天,中联重科董秘申柯也表示,高管团队的降薪举动其实不只是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更传达出他们对企业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可以说他们是用真金白银在‘投票’员工们的信心。”

  中联重科此举,引发了社会和同行的广泛关注。

  查询发现,企业危难时候,高管主动降薪的案例并非少数。2009年初,上海市国资委透露,上汽集团等9家大型国有企业高层将率先带头减薪,最高降幅达到40%。之后的2013年,中船集团主要负责人带头降薪30%,然而降薪的效果却是不一而论。

  就中联重科高管减薪一事,消息传出后,资本市场并无太大反应。

  众所周知,去年6月5日,中联重科公告称,公司此次增持由董事长詹纯新率领21名高管,于2013年5月30日—6月4日期间,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公司股票共计1937.92万股,累计金额超过1亿元。

  同样,这依然没有帮助中联重科扭转资本市场上的下行趋势。

  “管理层的这些刺激动作,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走势。中联重科在转型期的一些策略,导致其陷入了当前的迷茫。”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