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年中一过超“6”理财品难觅

2014年07月04日 09:46    来源: 广州日报    

 

  记者走访广州多家银行网点发现,不仅预期收益率超“6”产品难觅,收益较高的产品基本上午就卖完了。

  业内人士提醒,未来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将继续下行。建议尽量选择中长期限的高收益率产品,同时可以考虑搭配股基和债基以获得高收益。

  文/记者李震

  年中银行考核时点一过,银行理财产品再次应声下跌,超“6”产品已然“绝迹”。昨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银行网点发现,不仅预期收益率超“6”产品难觅,收益较高的产品基本上午就卖完了。

  分析师表示,7月起银监会实行调整后的存贷比计算口径,被市场认为是一种“微刺激”,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季末、年末的揽储压力,预计 “季末效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未来将会有所减弱。未来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都将继续保持下行态势,建议尽量选择中长期限的高收益率产品,同时可以考虑搭配股基和债基以获得高收益。

  超“6”收益难觅

  高收益产品迅速卖完

  昨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银行了解到,银行年中大考之后超6%产品已难觅,国有大行较高理财产品的收益在5.2%~5.4%,股份制银行在5.3%~5.8%。

  不过,收益较高产品仍被迅速“抢购”。在越秀区一家股份制银行内,记者咨询其宣传栏上的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7%~5.8%的产品时,该行工作人员称“已经卖完了,后天有新产品发行,但收益还不清楚有多少。”记者看到该行网点内并没有多少客户,而当时的时间是早上10时20分。

  据了解,不少理财经理都建议客户开通网银,在网上直接购买。因此来网点购买的多是一些年纪偏大和不怎么上网的中老年人士。

  在6月底时,曾有部分城商行发行超“6”理财产品。不过,昨日记者浏览多家城商行网站发现,多数已没有继续发行这类产品,大部分理财产品的收益仅5%~5.5%。

  高收益产品爽约

  “季末效应”或减弱

  事实上,7月理财产品收益延续了6月的走势。6月份,由于央行两次定向降准资金面宽松,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超“6”银行理财产品。而近日随着银监会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分析预计未来银行季末以高收益揽储的情况将减弱。

  据银率网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环比下滑293款。除6个月~1年期的理财产品外,其他期限理财产品的发售都环比下滑。尽管数量减少不一定代表资金规模减少,但6月年中时点效应已经有所弱化。

  6月30日,银监会正式对外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从7月1日起实施。此次调整对存贷比分子、分母的范围进行了调整,但并未取消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这一调整被市场视为又一次“微刺激”。

  银率网分析师认为,此次调整定向激励作用更为明显,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季末、年末的揽储压力,但短期内并不能令季末拉存款揽储行为完全消失,而与其共命运的“高收益理财揽储现象”也不会完全消失,但 “季末效应”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未来将会有所减弱。

  中长期高收益率产品搭股基或债券

  对于投资者而言,鉴于央行频频通过“微刺激”手段释放资金,未来市场资金有望继续保持相对宽松的状态,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收益都将继续保持下行态势,以及未来理财市场“季末效应”的减弱。

  银率网分析师建议,当前手中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如果对流动性要求较低,尽量选择中长期限的高收益率产品,以锁定当前的高收益。

  除了理财产品外,多位银行理财经理建议配置部分基金。在一家国有大行网点的宣传单上,记者看到其推荐的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都在7%以上,最高的近18%。这些均为股票型基金,该行理财经理表示,今年以来股票市场仍处在历史相对低位,在理财产品收益下滑的时候,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以搭配一些股基金,可采取多次申购的方式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此外,另外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则表示,下半年流动性依然宽松,债券市场料行情不错,配置一些债基收益也不错,而风险相对比较低,可以搭配银行理财产品一起买。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