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监管新政下的投行生态扫描

2014年07月02日 08:12    来源: 国际商报     刘开雄 赵晓辉

  走走停停,在过去的几年中,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就像是“刀锋上的游戏”,让人应接不暇。作为股市主角之一的投资银行,也日渐失去往日的风采。

  当前,中国投资银行业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等待,还是变革求新,这个问题困扰着业内的每一个人。

  政策摇摆令业界茫然

  “最开心的事就是首次公开募股(IPO)开闸,最痛苦的事就是IPO停发。”某大型券商投行负责人概括这些年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对券商的影响时,用无奈的语气调侃道,“投行的政策红利已经走到头了,未来怎么办,谁都不知道。”

  以IPO为主要业务的券商投行部门在走走停停的新股发行改革中已经变得麻木而且迷茫。近年来,监管层对于新股发行的思路在市场化与行政管制之间左右摇摆,让很多从业者无所适从。

  对此,经济学家华生评价说:“最需要信息披露规范的是监管层,监管层的政策信息对市场影响很大,尤其需要有系统性,不能自相矛盾。”

  从今年年初强烈的注册制预期到目前发行节奏与定价重回调控,当业界对市场化渐失期待之后,证监会却宣布将在年底推出注册制方案。尽管方案的推出并不意味着马上实施,但这的确再次释放了市场化的信号。不过,市场再也不敢轻信这样的信号了。“没有人会相信监管层年底出台的注册制方案会是一个将来要实施的方案,在改革实际上往后退的情况下,高度市场化的注册制难以实现。”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说,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市场困境倒逼投行转型

  IPO业务只是证券市场投资银行业务中最原始的一个业务。“它就好比是农业,既生产粮食,也生产工业原材料,却要靠天吃饭。”一位黄姓保荐代表人指出,IPO为资本市场“生产”股票,并为其他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原料”,但却深深地受到政策的影响。

  近两年来,新股发行暂停,投行业务受到极大考验。正如某券商投行部负责人所言,这么多年来,我们只会做IPO,而不会做别的业务,IPO业务决定于政策,而政策不确定性太大。

  谈到行业转型方向时,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必须要改变当前过度依赖IPO通道业务的发展模式,要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非通道业务变成投行转型发展的方向。

  此外,券商直投业务也方兴未艾。“通过直投,与潜在的上市资源共同成长,既帮助它们解决资金问题、帮助它们规范管理,也拓展了我们的业务,寻找新的战略盈利点。”国泰君安在北京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

  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谈到行业发展的未来,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国投行业的洗牌分化在所难免。“如果按照证监会现在公布的政策思路,券商投行业将可能会大洗牌。”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部门负责人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按照监管层目前对注册制的描述,如果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对其保荐的上市公司负有长期的市场责任,并要接受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或曝出其他违规之后高昂的处罚,那么将只有少数大型券商才有能力做好内控,并承担这样的处罚风险,其他中小券商可能就会因为一步不慎而直接破产。

  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仅有少数大型券商能够承接IPO业务,而其他中小券商的重点转向销售,即发行与销售分离。

  有专家指出,欧美市场与国内市场在基础制度、市场结构、监管方式上差别很大,我国券商行业内部不一定会掀起一阵并购重组风潮,但券商之间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必然会产生分化。

  此外,投行内部的人员结构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撮合能力和谈判水平突出的人会走向前台,而更多的人是在为他打工,从事后台的事务性工作,这些走向前台的人就是所谓的投资银行家。”黄姓保荐代表人表示。

  这位保代认为,在注册制下,现有很多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券商的投行团队会大幅减员。未来,专业的并购重组人才,甚至是专业的投资公司将会横空出现,成为资本市场的新主角。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