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大潮袭来,“牌照为王”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谁都可能迷失在风浪中。
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期货业协会在今年5月草拟的一份《关于进一步推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开放、包容、多元的现代衍生品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综合性、集团化期货经营机构与各类专业型、特色化期货经营机构并存发展的行业格局。
期货业正遭遇混业悖论。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期货公司在资金实力、网点布局、客户资源、技术系统等方面有先天不足,客观条件限制其介入证券、基金、信托等业务,相反券商、基金、信托进入期货市场则轻松得多。那么,面对混业,期货公司是发力还是借力,是收购还是被收购,是坚守还是放弃?
做“品牌店”还是“百货公司”
2013年以来,国内不少期货公司掀起了“增资潮”和“兼并收购潮”,国内多数期货公司在“跑马圈地”,或被兼并收购,或在全国各地布局新的期货营业部,一些期货公司打起了“混业牌”。
中期协在上述意见稿还提出,要放宽准入限制,逐步解决大市场与小行业的矛盾,比如打破期货、证券、基金等机构业务相互分割的局面,允许交叉申请业务牌照;放宽设立、入股期货公司的限制,向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开放;支持期货公司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自主决定设立分公司、营业部和专业子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交叉持牌和统一经营表明了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取向。首先,行业发展不能依赖于行政垄断,更多投资者的进入将充分发挥“沙丁鱼效应”,真正意义上实现优胜劣汰。具有服务能力的专业化的期货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服务能力弱的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金融混业,就像是一个好看却摘不到的果子。国内一些大型期货公司对混业并不乐观,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认为,期货公司往混业方向转型很难行得通。
“期货行业的牌照制管理、交叉持牌管理对期货公司而言既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挑战。”银河期货总经理姚广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期货公司来说,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全面拓宽,一方面打开了新的市场,增加了收入来源,使期货公司具有成为全面服务客户的金融平台的条件;另一方面,混业经营闸门打开也意味着期货业正面临重新洗牌。
现实情况是,相对其它金融机构,期货公司业务范围相对单一,业务牌照若放开后,期货公司将不仅面临行业内的竞争,来自跨界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姚广表示,这就要求期货公司要重新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是专注于做“品牌店”还是做“百货公司”,是“一枝独秀”,还是“全面开花”,必须心中有数。
姚广认为,期货公司的优势在于风险管理服务,劣势则在于相较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期货公司的体量较小,资源储备尚存不足。未来,期货公司需要扬长补短,在目前简单的通道业务基础上,通过OTC市场、风险管理子公司,用风险管理经验设计出更好的工具与避险方法,帮助降低企业与金融市场经营与运营中产生的价格风险。
另外,相对于证券、基金等机构,期货公司目前服务对象的范围相对狭窄。但东航期货总经理毛海东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期货公司多年来在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业务的风险管理领域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如果从大资管的角度去看,所有证券、基金客户都可以成为资管业务的客户群体。从今年资管业务发展方向来看,涉足期货的另类投资产品正越来越引起市场的关注。
毛海东表示,目前期货公司开展的资管业务中,对冲类型的产品占相当比例。因此,未来对冲基金业务领域,期货公司可以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和产品设计的服务。当然,也不排除实力较强的期货公司收购券商或申请证券牌照,实现业务的全面覆盖。
“蛇吞象”还是“求收购”
近期,国内期货业并购重组再度加速,五矿期货吸收合并经易期货,“期货大佬”上海混沌投资葛卫东收购广东鸿海期货,这两起收购均受到业内高度关注。
业内人士称,从并购公司的属性来看,这两起并购案例有着明显不同。五矿期货吸收合并经易期货属于中等公司间的资源整合,而上海混沌投资收购广东鸿海期货是业内首个私募控股期货公司;其次,前者合并起到了优劣互补作用,后者则是起到拓宽发展业务渠道的作用。从以往兼并收购来看,多为券商、基金、银行等机构收购期货公司。
该人士指出,从整体实力来看,未来大量中小期货公司将被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等机构收购和兼并,未来将出现除了券商系、银行系期货公司外,还会出现保险系、基金系和信托系期货公司,甚至出现混业系的特点。另外,国内一些大型期货公司可以依靠实力雄厚的股东背景,收购和兼并一些其他金融机构,大金融平台下的期货公司与集团内部的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进行整合,实现大金融平台战略。
因此,是应“借力”还是“发力”呢?随着未来行业准入门槛的放开,各类金融机构业务拍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相互交叉。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表示,对期货公司来说,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全面拓宽,一方面打开了新的市场,增加了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混业经营闸门打开也意味着期货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正面临重新洗牌。
程小勇认为,这时候对于期货公司既是接力的机会,也是发力的关键机会。对于中小期货公司而言,其可以凭借混业经营发展的机会,向其他金融领域渗透和拓展,特别是拥有大金融平台的股东关系,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给其他金融机构和股东金融平台提供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
他说,对中大型期货公司而言“发力”很关键。众所周知,监管层对期货市场风险控制要求较高,期货交易中的保证金制度、杠杆交易和强平等措施,以及每日无负债结算系统,证券、基金、保险、信托和银行都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期货公司则在这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全面参与模式有利于风险控制制度和方案在整个金融市场推广,为期权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期货公司可以作为兼并一方出现,扩张自身经营,完善业务等。同时期货公司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被大型金融机构兼并,在大的完整的平台之中,把自身的优势更加好的利用起来。”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叶燕武表示,在机构并购重组上,期货公司的作用或者说身份地位是什么。
即便期货公司面临许多不足,叶燕武仍认为,总体来看,期货公司不必妄自菲薄,在潮流之中,很多人很容易迷失,因此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和目标,才能保证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期货公司在风险管理、对衍生品的理解以及经验积累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未来混业经营深入的情形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发展会显得非常重要。
“单独存在”还有必要吗
从目前期货公司现状看,期货行业和期货公司都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国内四大期货交易所交易量高居全球20强、部分品种位居全球前三、成交量屡创新高。中国期货市场全球影响力毋庸置疑的背后,却是160家期货公司身处“滞涨”困境,大半期货公司在亏损中苦苦求存。
数据显示,期货客户权益近年来增长缓慢,客户保证金已连续4年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在2013年已有9个期货新品种上市的背景下,去年年底全国期货保证金也只有1988亿元,同比仅增长9.72%。2013年,近160家期货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185.18亿元,同比仅增长9.89%,但“增产不增收”,期货业整体净利润增速停滞。更令人悲观的是,整个期货行业的净利润加总仅35.69亿元,不足一家大型券商去年的净利润。
而在2014年,整个金融市场迎来大好的政策环境。新“国九条”的颁布,让期货业有望从制度上实现松绑。相关部门也在着力推进期货经营机构的创新发展。
同时,可以看到目前国内期货业功能单一、业务单一、商业模式不完善的现状仍未改变。当前,监管层鼓励期货创新。
从最近几年创新业务发展来看,尽管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在这一两年中已经悄然试水,但总体进展依然缓慢,仍未有业务能取代现有的传统经纪业务。据期货资管网报告,截至去年底,期货公司资管业务账户共计280户,第一批18家获期货资管牌照的期货公司发行资管产品规模约18.8亿元,但这一规模只大致相当于一只股票型私募基金的体量。
业内人士指出,期货业创新的难度在于,首先人才储备不足,技术落后和起步较慢;监管尚未放开,期货创新业务之所以发展相对缓慢,固然有期货公司自身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储备不够等因素,也与缺乏鼓励创新的制度政策不无密切关系。监管层对于期货创新一直管得很严,主要还是担心“一放就乱”。
另外,还缺乏相关经验和成熟模式。尽管欧美发达国家期货创新业务已经很成熟,但是由于中国期货行业发展路径不同于欧美国家,而且实际国情、法律法规、投资者的成熟度和金融市场配套制度等等都构成障碍。投资者不成熟,还需继续培育。国内包括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的比重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市场。期货公司融资困难,本身资本金不足也限制了创新业务的开展。
有观点认为,未来期货公司“单独存在”的价值可能并不大。
不过,叶燕武表示,交叉持牌本身对期货公司而言是有可能意味着一部分公司成为某些大型金融机构的一个“部门”,因为作为一个部门存在,在集团协同下运营更有效率、成本更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体期货公司就一定是这样发展的趋势。变成部门的期货公司可能仅仅是少数,大部分或以兼并形式重组,或以股份形式被控股,或形成新型期货公司去控股其他金融机构等形式存在。
毛海东认为,随着国内期货市场体量的不断增长,即便是场内市场,也需要期货公司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存在。从风险隔离角度,在海外牌照互通的背景下,通常也是以业务相互独立的公司形式存在。尽管某些领域可能会有整合,出现事业部性质的分工,如资管业务并入集团大资管平台,金融期货并入证券平台,但商品期货和现货领域,在独立平台中运营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