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寻求国企改革最大公约数乃当务之急

2014年06月25日 07:0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尽管加速推进国企改革已形成共识,但国企改革之路并非坦途。记者在多地调研了解到,目前各方对改革热情较高但信心不足,怕出乱、怕动利导致的等待观望思想和对改革焦点问题的识识不一,成为制约各方凝聚共识和信心的最大障碍。面对复杂多元的利益诉求,如何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已经成为当前改革亟待破解的难题。更有业内人士指出,国企改革不能“因噎废食”,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刚卸任国资委改革局负责人的周放生表示,这轮改革中政府、企业、职工有“三怕”心理。政府国资监管部门怕丢权,企业经营者怕丢位子,职工怕利益受损。

  “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对于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者来说,权力背后是利益,谁也不想失去权力动了利益。因此,这么多年来,才出现监管部门的管理越来越趋多趋细,国企宁愿低效也不想引入外界资本和监督。”周放生说,对于一些国企职工来说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生存利益,怕失去工作怕失去生计。

  记者在各地采访国资部门时,也普遍感到国资监管部门对这轮改革中涉及自身权力调整的担忧。一位西部地区的省级国资监管部门干部私下对记者坦言,听到现在不少国企提出“弱化甚至取消国资委的管理”感到“冷汗直流”,担心这轮改革“革了他们自己的命”。

  而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而言,改革可能带来的利益调整也是他们最担心的。

  一位地方国企职工告诉记者,上轮国企业改革的对象是职工,大量下岗职工艰难谋生的困境让不少国企职工心头有阴影,出现了多多少少的“恐改”心理,害怕改革可能造成自身利益受损。

  此轮国资国企改革首次提出发展混合制经济,这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但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曾在两会上表示,“你抓一头鲸扔到锅里,叫我撒一把盐巴下去,我没有那么多钱买盐巴啊。我没有钱,我也不敢。”

  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甚至表示,与强势的国企混合,如果没有控股权,恐怕最终将“带着钱进去,血淋淋地出来。”

  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干部还一致谈到了对改革可能“出乱子”的担忧,特别是一些人员包袱较重的企业和地方。

  此外,记者还发现,比担忧和等待观望情绪更值得担忧的是各方对改革的认识不一,不少改革利益主体多是站在本位立场对改革进行了“盲人摸象”式的片面理解。特别是在国资监管、混合制经济、员工持股等问题上,看法多样,有的观点甚至截然相悖。

  不过,尽管各方对改革认识不一,心态复杂,但采访中,各方都表达了希望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共享改革红利的一致愿望。他们期望,国家能够用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改革,在加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统筹的同时,创造宽松的改革氛围,允许试错鼓励更多自下而上的改革探索。

  贵州国资委主任韩先平说,国企改革应当坚持有利于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对于三中全会提出的允许“员工持股”等问题,一方面基层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希望国家层面尽早出台顶层设计,及时给基层以指导。韩先平认为,对于改革中的多种探索,应建立容错机制,以鼓励改革者。

  “改革离不开政府、国企、职工、民资四方积极性,利益相关各方的积极性有了,改革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周放生说,现在看来,各方的担心、观望、缺乏共识,以及目前改革进展总体缓慢,是影响改革推进的关键“我们充满期待,但也担心失望!”

  在上述受访人士看来,当前各方利益主体虽然诉求复杂多元,但期望搭“改革号”快车共享改革红利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以此为基点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方是推进改革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