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借高利贷周转资金,先还银行旧贷再申请新贷
企业贷款,怎堪“过桥”重负
●以300万元“过桥”资金来算,每天需要支付利息1万元。一些企业不得不抱团相互凑钱还贷
王武新在四川广安经营一家小型轴承加工厂。办厂之初,他从银行获得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日常经营,企业慢慢走上正轨。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轴承加工企业竞相压价,工厂只接到少许小规模的低价订单,企业资金紧绷。
眼看工资要发,银行贷款也将要到期。银行称必须将先前所欠的300万元贷款归还,才考虑再贷款给企业。现在企业已经遇到经营困难,流动资金紧张,一下子根本拿不出300万元给银行。无奈之下,王武新找到当地的一家民间小贷公司借了300多万元“过桥”资金,用于归还银行的先期贷款。“过桥”资金的利息很高,按天算每天3厘。借款300多万元,每天的利息就近1万元。10天后贷款批下来,企业为“过桥”支付了近10万元。
“为了得到银行贷款,企业先要借高利贷,10天支付10万元利息,负担真是太重了!”王武新既痛心又不解:银行是否再贷款给企业,应当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银行为什么非要让企业先还后贷?为什么新贷与旧贷之间要有这样一个“时间差”,让企业不得不东挪西借补“窟窿”?
提起融资负担,很多中小企业都有同感。一家印染企业的老板李志介绍,他的企业2012年贷款额度扩大到了4000万元。过去续贷周期大多在一周之内,“过桥”资金的成本还能承受。但从今年3月份开始,原来一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半年就要收回,续贷时间也延长到了一个月左右,这样的改变,对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等于企业一年要折腾两次,要借两个月的高利贷用于‘过桥’。利息即使按每天1厘来算,就需要支付240万元,企业根本吃不消。”
一般高利贷都是做短期拆借,不愿意把放贷期限拉长到一个月。拆借不到资金,李志和其他几家企业不得不抱团取暖,腾挪资金应对续贷。“我们有个还款计划列表,详细记录每户贷款到期的时间,大家凑钱还贷。如果续贷顺利,还能勉强维持,但是如果有两三笔资金续贷不出来,那就没办法了。”李志忧心忡忡地说。
●续贷“时间差”为高利贷滋生提供了土壤,成为银行人员违规牟利的灰色地带
采访中,一些中小企业反映,目前市场产品销售不像以前那么快,回款慢造成企业流动资金占压较多。续贷时,七成以上中小企业都要通过“过桥”资金先还贷,企业融资成本由此增加了50%。利息高企的“过桥”资金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压力。
“企业家都知道高利贷就是火坑,但为了续贷让企业缓口气,不管是火里的钱还是油里的钱都必须抓过来。”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说,每年续贷就像过“鬼门关”,能按时续贷还好,一旦银行新贷款批不下来,企业资金链断裂就会被高利贷拖垮。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银行从业者利用续贷间隙,在企业和融资公司之间“穿针引线”,推介与自己利益有关联的“高利贷”,从中牟利。企业不得不按照银行从业人员“指路”方向,到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公司拆借资金。
近期受到查处的浙江绍兴某支行行长,就是以银行客户转贷需要“过桥”资金的名义,向熟人私下集资融资,累计超过2亿元。这家银行分支机构对信贷人员个人账户进行排查,也发现有不正常大额资金进出情况,并对6名涉及民间借贷的银行员工进行了处分与通报。而无锡一家银行在检查时发现,有员工与一些社会融资机构和客户存在大额非正常资金往来,其中某银行员工个人账户一年的资金往来超过了1亿元。
这表明,续贷“时间差”,不仅为高利贷滋生提供了机会和土壤,而且正在成为银行人员违规牟利的灰色地带。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广,还款期限制少。未来应发展企业票据市场,满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在国外,小微企业如何偿付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许文兵介绍,一般来说,企业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和回款周期,申请一笔短期贸易融资或是订单贷款,交易完成资金回笼后,直接用于还款。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解决特定的短期资金周转需要,回款及时偿还。
而我国目前的贷款还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贷款用途和周期的确定、匹配的利率水平还很难多样化,多数是固定一年期左右,并往往会形成铺底资金被企业长期占用。在国际成熟市场上,商业银行主要提供三年期以下的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资金主要通过债券市场筹得。
“在我国,流动贷款周转难有其特殊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主要原因是我国货币市场结构不完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结构不利于小企业获得流动资金。在成熟市场国家,中小企业能在货币市场上自行发行商业票据,期限多在1年、半年以内,而且一期到期后还能滚动发行,持续获得短期资金融通。”
“先还贷再发放的模式是银行多年风险控制的手段,通过提高还款次数降低信贷风险。”曾刚指出,但是在续贷过程中,应当将企业细分,对那些资质较好、现金流充沛、经营状况良好的简化手续,到期日前就完成续贷审贷,尽量降低企业续贷的担保和资金拆借成本。
未来的方向是发展企业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这种直接融资的方式代替银行信贷,满足部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这样其他小企业可以获得的信贷资源也就更充裕了。
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且贵”很大程度是周转“难且贵”,专家呼吁——
尽快消除融资“梗阻”
本报记者 李丽辉
“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很大程度上是周转难、周转贵。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认为。
白重恩说,先还后贷或者还旧借新,这样的制度设计原本是为了测试企业还款能力,给银行提供是否再向企业放贷的参考。但实际上,这个制度目前已经流于形式,因为企业通过过桥资金还贷,用的不是自己的钱,银行根本无从判断企业经营和资金情况。而企业为了筹措资金续贷,要么去借高利贷,要么就要推掉订单,不仅造成经营损失,而且大幅增加了额外的成本。
企业续贷设置先还后贷这个环节,不但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带来了明显危害:企业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引发高利贷过于活跃,银行工作人员借机牟私利。“这样的制度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助于银行防范风险,应当尽快取消,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白重恩认为。
“续贷‘时间差’,容易产生不公平、不正当的贷款利益链,企业‘过桥’变成了一些银行人员为高利贷牵线搭桥。整个过程来看,银行没有得到更多的利益,企业负担明显加重,唯一得到好处的是民间高利贷资金,以及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捞的实惠。”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从技术上看,企业续贷完全可以实现“无缝对接”,这个时间差应当消除。
胡怡建说,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出资设立过桥资金,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弥补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光是补窟窿不是办法,应当从根本上消除漏洞。银行完全可以提前审核,加强尽职调查,通过银行间信息共享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等,用作企业是否可以续贷的依据。
“对于不合理的制度规定,单靠行业或企业的力量是难以纠正的。特别是像银行这样的特许经营行业,有钱不愁贷,改革的动力不足。而企业处于弱势一方,市场融资渠道又窄,离不开银行贷款。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补位,打通这一经济运行中的‘梗阻’,让企业从‘卡脖子’状态解脱出来。”胡怡建说。
贷款到期前一个月,银行进行年审,通过后即可自动进入下一个贷款期
一贷3年,续贷无需还钱
本报记者 吴秋余
“小企业最怕资金折腾,我们推出‘年审制’贷款,如果企业资质良好,完全可以继续使用贷款,没必要先还后贷,到银行过一道手。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安心经营生产,真正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小企业业务部营销总监阮永江表示。
阮永江介绍,传统的流动性资金贷款期限一般设定为1年,到期后企业仍有贷款需求,必须先还后贷。“年审制”不需要先还钱再贷款,在贷款到期前一个月,银行对小企业进行年审,通过年审的企业自动延长贷款期限。一年一审,贷款期限最长可延续3年。目前杭州分行有1049户“华夏年审贷”企业,总贷款额33.7亿元,今年申请年审的企业全部获得通过,无需过桥资金就实现了续贷。今年一季度,小企业贷款占比从年初的20.57%提高至3月末的23.05%。
杭州迈弘科技公司是一家只有15个人的小企业,从事批发零售。以前每逢贷款到期,都是企业最难过的一道“坎”。“去年我们两名财务人员,整整忙了1个月,才把贷款的事搞定,中间因为钱紧,好几个订单都被迫推掉了。”公司负责人陈俊强说。
今年初,听说华夏银行有三年期“年审制”贷款,陈俊强立即去申请,很快得到了100万元贷款。“现在这笔钱可以放心用3年,每年只要提供必要的材料给银行审核就可以了。”陈俊强说,这种“年审制”贷款,虽然只是减少了一道资金回流的手续,但对小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大大节省了精力和资金成本,可以专心安排经营。
一贷3年,银行会不会面临更大风险?“由于对贷后管理并没有放松,因此风险并不会增大。我们觉得,东拼西凑的钱说明不了企业信誉。对银行来说,收回贷款造成企业损失才是更大的风险,不收贷款,让企业放心经营,贷款才更安全。”阮永江说,实施“年审制”后,银行信贷人员更加注重实地察看企业水、电、用工、订单等情况,做到对企业生产经营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