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货币调控将更倚重价格工具

2014年06月19日 07:2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货币政策“工具箱”或进一步完善。据媒体报道,央行酝酿创设一种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抵押补充贷款。业内人士称,抵押补充贷款可视为传统再贷款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在当前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也必将因势而变,从以原来的外汇占款为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转为依赖再贷款、再贴现等渠道。同时,货币政策调控也将从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向价格型工具转向。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1984年后的十年间,再贷款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最重要渠道,占基础货币供应总量达70%至90%。1998年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再贷款开始成为真正的间接调控工具。再贷款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步下降,结构和投向发生重要变化。新增再贷款主要用于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县域和“三农”信贷投放。

  由于当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生变,再贷款也有望二次嬗变,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并影响市场利率,助力央行构建完整的利率曲线,发挥更大的价格调控作用。

  过去十年来,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金融危机后,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外汇占款增长趋势性放缓。据机构测算,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速,未来几年需年增基础货币2万亿元至3万亿元。在外汇占款已无法继续快速增长以满足基础货币投放需求背景下,需要通过新的渠道引入“活水”。

  当前央行扩张长期基础货币的手段中,较优的选项是再贷款及其创新品种。鉴于国债市场容量较小,且大部分被商业银行持有用于配置需求(2014年4月,国债托管量为7.8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持有5.4万亿元),央行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将会造成市场大幅波动。同时,央票存量较小,难以成为有效的抵押品用于发放基础货币。而就再贷款而言,其不需要抵押品,可以成为长期基础货币的主动投放渠道。同时,再贷款和再贴现可实现定向、定价、定量投放,有利于实现对小微、“三农”等领域定向支持。

  再贷款的运用将有助于货币政策调控从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向价格型工具为主转变。一方面,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金融创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调控目标的难度加大,负面效果愈加明显。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难免对市场资金价格带来较大影响。因此,预计未来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频率将有所降低。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贷款利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信贷资金的成本和可使用额度,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同时,再贷款利率的调整,能够通过预告的方式,影响市场预期,从而引导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的价格调控目标。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