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航企发禁令 飞行员不得熬夜看世界杯

2014年06月17日 07:56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根据民航相关规定,飞行员一年飞行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每三个月不超过270小时,每个月不超过100小时。此外,飞完航班以后,如果是晚上12点前落地,第二天如果再飞须休息10个小时;如果是晚上12点后落地,休息时间会增至12小时或更长

  顶着上百万的年薪、想要熬夜看世界杯,对航空公司的“球迷飞行员”来说或许将成为奢望。日前南航、春秋等航空公司陆续下发了通知,严禁飞行员等熬夜看球,杜绝疲惫对飞行安全造成的隐患。航空公司甚至将边工作边讨论球赛也列入禁令范围。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成都已经有飞行员接到了相关口头通知。

  南航、春秋航空率先下禁令

  据了解,南航方面已经宣布,“重点预防因深夜看球带来的疲劳作业风险、因看球饮酒带来的违章违纪风险、因作业中想着看球带来的精力分散风险、因急于完成工作去看球带来的情绪急躁风险等各种衍生安全风险。”“观看世界杯影响生产、影响工作、影响安全,就是跨越了南航的安全红线。”

  南航不仅严禁边工作边看球,还严禁边工作边讨论球赛。据了解,南航已将机组,尤其是驻外机组列为监控重点,向机长和乘务长要责任,并安排相关部门加大检查力度,一旦发现有关问题,将严惩不贷,按照管理链条严肃追究各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

  “每逢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我们公司都会明令禁止飞行员通宵看球,不值勤的情况下可以看球,但有值勤任务就绝对不能通宵看球。”春秋航空新闻发言人张武安昨日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介绍,春秋航空已制定了世界杯期间的安全生产条例,在此期间要随时抽检员工的疲劳程度,对飞行、维修、客舱、运控等重要安全生产部门员工的疲劳情况加强评估检查,确保员工不因为看球造成疲劳,影响安全生产。

  飞行员平时不准踢足球

  川航和国航新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目前暂时没有针对世界杯出安全规定,但是正常的安全规定是要严格执行的。另外,昨日本土一家基地航空公司飞行员表示,该公司已经口头打招呼,要求飞行员不准因为世界杯影响工作,不能因为看球而请假。“不过也没有说不能讨论世界杯”。

  成都一位飞行员家属也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有航班任务的飞行员绝对不允许看球,但没有航班计划的情况下并没有严格规定不准看球。此外,出于对飞行员身体安全的考虑,飞行员不被允许踢球倒是有规定。“其实飞行员的作息标准非常严格,并且航空公司还要在飞行前抽查血压,因此我们航空公司没有专门针对世界杯出一些规定。”

  实际上目前飞行员的作息标准有严格规定。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根据民航局《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飞行机组成员的周、月飞行时间有严格的限制,飞行员一年飞行时间不超过1000小时,每三个月不超过270小时,每个月不超过100小时。此外,还有许多具体的规定,比如飞完航班以后,如果是晚上12点之前落地的话,第二天如果再飞必须得休息够10个小时;如果是晚上12点以后落地的话,休息时间会增加到12个小时或更长。

  据国内航空公司一位飞行员介绍,由于经常要执行飞行任务,因而错过比赛。不过,了解球赛也有比较特殊的方式,比如去年的亚冠决赛,有“球迷飞行员”在万米高空通过电波方式向地面塔台人员问比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大型球赛期间,安排公司的签派员给飞行员上传比分,缓解这些球迷的焦虑情绪,这种方式还是非常人性化的。”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 成都商报记者 胡沛

  相关链接

  世界杯赛首次机上直播

  阿联酋国家航空公司阿提哈德航空近日宣布,在全球最大体育赛事之一———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所有搭乘长途航班的乘客,都可以欣赏到每场比赛的直播赛况。目前阿提哈德航空公司开通了成都到阿布扎比的航线,乘坐此航班的旅客将可以在万米高空看到世界杯直播。

  在阿提哈德航空的宽体客机上,IMG传媒公司将利用由松下提供技术支持的最先进交互式机上娱乐系统———E-box,在30000英尺的高空实况转播所有64场比赛。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