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张茉楠:外储高增长可能面临拐点

2014年06月17日 07:0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张茉楠

  央行金融统计显示,金融机构5月新增外汇占款下降67%,这也是继4月份降幅38%之后,年内再次大幅下降。外汇占款下降对应的是外部资金流入减少,这背后很可能意味着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将迎来拐点。

  从国家成立专门经营管理外汇储备的机构至今,已经走过整整20年。这期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从500多亿美元飙升至39480亿美元,增长78倍之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估计,截至去年9月底,全球央行持有的储备资产价值10.8万亿美元,是全球对冲基金管理资产价值的4倍以上,仅中国央行就持有3.32万亿美元的储备资产,为全球储备资产最多的央行。

  毋庸置疑,中国巨额外储的形成与巨额国际收支顺差直接相关,特别是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相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区域内贸易比重迅速上升,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与发达国家形成贸易顺差、与东盟和日本等地区形成贸易逆差的三角贸易模式,所以越是经济不平衡,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外汇储备就越多。中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突破1万亿大关,到2009年突破2万亿,2011年突破3万亿,2014年突破4万亿,年均增长率超过30%,远远超过同期G DP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

  此外,从全球货币体系及其资金流向角度看,全球货币体系可以划分为“核心+夹心+外围”三个层次,核心层是美国,夹心层是日本欧洲,外围层是新兴。过去核心层大量消费、外围层大量制造、夹心层扮演金融放贷,但未来这一切必将发生重大改变,美国正在改变消费驱动,而转向“实体再造”,发达经济体降低消费、增加投资,标志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开始启动。

  中国内部情况也正在发生改变。一直以来,高储蓄率意味着较快的资产或财富积累,但是未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国内高储蓄状况将有根本性改变,这将使原来的“储蓄-顺差-货币扩张”的循环被逆转,进而导致货币扩张源头消失,中国长期以来为美国提供低廉融资的时代也将趋于结束。数据显示,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已从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峰值的10%降至2013年的2.1%,较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为9年来的最低水平。就经常项目内部结构而言,一般货物贸易顺差萎缩的趋势已经大大超过服务贸易逆差、投资收益逆差的增长趋势,未来经常项目顺差逐步收窄,甚至出现逆差也不可避免。

  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之间比例关系也正在发生改变。经常项目顺差形成的是权益性资产,是积累下来的国际净财富。资本和金融项目形成的是债务性资产,如外资流入等。我国这部分外汇储备是用人民币与美元相交换得来的,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的外债。对我国而言,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债务性资产,不能随意动用。近两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比下降,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比上升,2013年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已经显著超过了经常账户顺差,这意味着储备资产当中的负债部分增加。

  由此可见,中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可能面临重要拐点,未来必须善用外储,巧用外储,设计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资本能力和战略收益。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