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楼市目前的调整是多重力量重叠的结果,放开“限购令”短期或能刺激销量,但不能完全消化目前过剩的供应量,对于地产股的中长期投资并无裨益。尽管目前地产蓝筹股的估值较低,且频频有“野蛮人”闯入抬升估值,但其“买点”是否到来,仍需进一步观察后才能作出判断。
香饽饽变烫手山芋
曾经是众多基金“心头肉”的地产股,如今正成为基金业的弃儿。
从2014年 基金一季报的重仓股行业分布看, 房地产 行业仅次于金融业,成为基金的第二大净减持行业,持仓锐减2224万股。其中,在统计的625只股票型和 混合型基金中,共有258只基金将地产股清仓,持有市值归零,清仓比例高达41.28%。此外,基金业持有的地产股市值也由去年四季度的390.61亿元缩减到一季度的311.98亿元,三个月之内缩水了78.63亿元。
但减持还在继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基金经理在谈及地产股时,表现出较为悲观的态度,而尽可能地降低地产股的配置,以控制相关投资风险,也成为他们一致的选择。在许多基金经理眼里,地产股的调整周期才刚刚开始,谈何时结束言之尚早。
“有一点值得投资者关注,那就是以往的房地产行业调整,都是在政策调控背景下发生的。也就说,那时候房地产行业内生增长的动力很强,只是被政策高压给抑制了,整个行业仍在上升通道之中。但今年以来的房地产行业调整,却是在没有政策利空,甚至可以说出现小幅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出现的,这说明了什么?这个行业的上升通道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是大幅调整还是横盘整理,就要看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和政府的态度了。”上海某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
不过,许多基金经理也在纠结,假如经济继续下滑迫使政府重新刺激房地产业,是否会在A股形成新的机会。某 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认为,从目前政府的表态来看,对经济转型的决心十分坚定,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也在提升,再度扶持房地产业的概率正在降低,但也不排除经济陡然下行时政府需要房地产业“挺”一把,因此地产股短期投资的关键,仍然是政策风向标。
“野蛮人”提供新视角
在基金经理们大幅减仓地产股的同时,注重长期投资效益的 保险 资金等机构,却大举介入地产股。在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突袭 金地集团 后,万科启动“事业合伙人制度”以防管理权旁落“野蛮人”,均被市场解读为地产股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上海某基金经理则认为,地产股的调整领先于行业调整,目前的股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房地产行业后市的预期,单纯从PE和PB角度来看,确实有一定的估值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已经出现“买点”。
该基金经理同时指出,从最近保险资金突然大举增持地产股的方式来看,其谋求的并不是二级市场投资收益,而是意图染指上市公司的管理权,这是一种并购行为,而非单纯的投资股票,其对估值的计算和普通投资者乃至机构投资者都有所不同,不应将其作为股票买卖的依据。“中国房地产行业壮大至今,龙头企业的价值还是很明显的,如果能够低价获取控制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是产业资本的思路,提供的是中长期价值判断的视角。”该基金经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