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价涨势放缓、楼市库存高企、去化压力陡增的形势下,地方松绑限购救市的传闻层出不穷。继一系列地方政策“微刺激”之后,近日,辽宁省会沈阳“限购取消”的传闻不胫而走,被业内视为地方微调限购政策的升级版本。
当然,和以往被各地证伪的信息一样,沈阳松绑楼市也成了流言。但既然是流言,就绝非空穴来风,媒体确实发现了“证据”——6月10日沈阳“权证中心”发布的“取消限购”通知。当然,既然沈阳房管局“不知情”,沈阳楼市的松绑逻辑也就不成立了。但在各地楼市松绑流言遍地的情况下,此事起码凸显了楼市残酷的现实,现状的确不妙,而且各地确有希望楼市松绑的冲动。
上海一家专业研究机构6月10日发布了 《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报告》。报告指出,在监测的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温州、济宁、西安、福州、常州、杭州、沈阳、青岛等15个城市存销比超过20个月,这些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要卖至少20个月才能卖完。存销比超过16个月的城市数量则达到了20个。
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存销比的确不容忽视。最基本的市场常识是,既然存量过度,就应该降价销售才能盘活存量。当前楼市,在一片紧张氛围下,市场观望拐点或希望降价成为主流。因而,消化存量的正解也只能是降价销售。但矛盾的是,此前杭州的降价潮,却遭遇来自地方的限价狙击。由是而论,那些有着松绑楼市冲动的地方政府,其实并不想顺应市场潮流,让“看不见的手”去常态化地消化存量,而是希望用传统的政策背书、货币政策放水等手段,激活当地楼市,以实现土地财政开源和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这样的楼市松绑显然有悖顶层设计之初衷,也是使楼市重蹈泡沫覆辙的老路。从今年决策层一直以来的改革实践看,这条路已经从顶层设计层面给堵绝了。不管各地如何试探政策风向,不论舆论场如何散布楼市松绑流言,也不管各城各地如何撒娇或嗷嗷待哺。上半年的楼市还是基于市场配置,并没有行政命令式干预。至多,央行只是于5月12日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各商业银行对刚需族首套房贷给予审批、放款和利率的惠利。银监会在6月初再次向各银行喊话重复这一举措。但从市场面而言,各商业银行除了加大审批和放款速度,在实质性的利率问题上没有松口。
这也足以说明,各商业银行对于楼市信贷也相当谨慎。这也是楼市境况不妙传导至信贷层面的正常逻辑。值得一提的是,央行两次定向降准的“微刺激”,是给予融资难的小微企业以实际的资金支持。这说明,今年的货币政策不会再眷顾楼市,楼市不属于中央“微刺激”的范畴。至多,央行“窗口指导”算是给楼市的些许安慰,但大多数的商业银行也不领情。
多年来在政策护航、信贷支持下的房地产“惬意生存”之路,已经走到头了。多年来中央层面的宏观调控,也给各地乃至整个楼市多次去水分、消泡沫的机会。但在楼市利益的强刺激下,从各城各地到开发商,都将中央宏观调控视为“且行且看”的“空调”,现在二、三线城市的存量积累,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如何消化存量,只有一途,放弃不切实际的中央政策开闸,也别指望松绑本地楼市,权力之手不可习惯性地干涉楼市。让市场调节,让开发商选择合适的价格消化存量,才是符合经济学常识和民意期待的选择。
当然,开发商要经历利润缩水甚至负利润的切肤之痛,各地也面临着财政吃紧和偿付地方债的艰难。但中国楼市必须走上去权力化的正途,而这也是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的必然要求。(作者张敬伟,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