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今天,包括中小微企业在内的庞大实体经济又获得了一次发展新机遇。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
在目前国内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然高企的背景下,此次顶层设计虽没有太多涉及更具体的措施和相关实施步骤,但对众多企业而言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实际上,对金融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从中央层面到地方先后都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用以支持“三农”、中小微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在政府部门持之以恒的引导和推动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据银监会相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用于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贷款余额达18.4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不过在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利率市场化不断加速等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当下,无论对决策者、金融机构,还是各类实体经济,其所受到来自有效化解融资难题的压力和挑战依然不少。
一方面,大量存在的非市场化资金需求主体扭曲了市场运行机制,传统利率调控难以真正起到实效;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很大程度上与长期利率紧密相关,但市场参与者对资金市场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而无法将短期资金配置到长期资产上去,造成长短期利率之间的利差进一步拉大。
此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走向“定向宽松”似乎正是决策层让其发挥稳定资金市场预期的作用。但是,单就定向宽松本身来看,这种政策形式在资金流向上存在被决策层所选定的隐忧。如一些背靠政府的融资主体,由于市场化约束不够,他们可以利用高价钱来吸引融资,这样释放出的资金很可能最终流向产能过剩甚至泡沫行业;与之相反,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难以承受高利率、抑或具有高风险而面临融资枯竭局面。
我们认为,在向改革要红利的关键时期,要想继续实现金融带动实体经济增长目的,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定向调控,更要不断坚定市场化改革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金融市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最迫切的是要将信用风险引入金融市场,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逐步建立起风险意识,那些回报率不高的企业将面临较强的市场约束,同时还可确保金融市场中的信贷资金更多流向优质企业。
当然,在实现定向宽松货币政策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精准发力,从制度设计上保证资金流向的同时,广大实体经济也需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培育高端产品市场,促进产能结构优化,在攻坚克难中打造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