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整个证券行业正面临一场监管稽查风暴,各类老鼠仓、内幕交易案持续发酵,资本市场各方大有如履薄冰之感。
然而,仍有对此不以为然者;6月6日,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张明芳泄密事件在整个投资界引起轩然大波。
据《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解,事实上,卖方分析师可谓是信息传递链条的中转站,通过短信、微信等非正式方式向买方机构发送未公开内容、上市公司非公开信息几乎成为业内的“潜规则”。除此之外,通过联合调研、路演、私下小范围当面勾兑等方式进行“泄密”则更为隐蔽。
重“服务”不重研究
作为医药业内的研究代表,张明芳本当以研究成果为导向,却为何会做出提早泄露上市公司未公开信息的事情来?这令外界颇为费解。
对此,年初自某卖方研究所离职的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在《新财富》评选以及基金等买方分仓收入重压之下,对卖方分析师的考核,除了看报告专业性、基本面研究深度外,另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便是“客户服务”。
“首席分析师的服务考核相较普通分析师明显更高,能同时hold住上市公司及基金关系的分析师才混得开。”该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阐述道。
那么,上述“服务”指的究竟是什么呢?
“相比研报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效率不高。通过邮件、短信、微信等非正式方式及时向客户发送尚待公布、亦或非正式研报内容、乃至上市公司非公开信息等几乎成为业内潜规则。如果信息不能先人一步,哪来的新财富买方投票和分仓收入?”某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内幕信息”一般由上市公司到卖方分析师,再到买方机构。若适逢一些上市公司未来诸如有限售解禁、增发等原因,对自身股价存在诉求,通过“泄密”配合机构抬高股价,即有了与卖方分析师、买方机构等“合作”的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与上市公司高层关系好的业内大牌分析师,往往可以拿到一手信息,他们会再将其传递出去。所以常见的情况是,某个股票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提前启动,消息或者研报出来后股价却出现调整。
相比邮件、短信、微信等形式,通过联合调研、组织沙龙等私密见面会的方式进行 “泄密”则更为隐蔽,如在上市公司披露的调研记录中,会简要描述调研内容,但实际调研过程中则可能有额外内容乃至非公开信息。
据悉,在近期监管层加强稽查内幕交易的高压下,不少券商均对类似微信圈的社交通道予以了关闭。事实上,类似“泄密”现象在业内普遍存在,“但一般不会说得很明,以私下交流为主。”在该人士看来,张明芳行为太过出格。
卖方“研报门”层出不穷
“现下的券商研究所模式存在问题,环境把买卖双方逼得浮躁,基础性的框架性研究越来越不受重视,分析师到处探听消息,‘服务’在买方机构对分析师的评价中占据比重越来越高,出事是早晚的。”上述前卖方人士总结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到,除了本次曝出的“泄密”门,针对券商分析师这一群体,近两年先后爆出的有中国宝安、攀钢钒钛及重庆啤酒等一系列的“研报门”事件,共同点为偏重探听消息、捕捉题材等以夺取眼球的研报。这不禁令人思考其中原因。
以中国宝安及信达证券研报门为例,自2010年第四季度起,先后有湘财证券、平安证券及信达证券等四家券商发布关于中国宝安的研究报告,均称中国宝安拥有丰富的石墨矿资源。与此同时,公司股价从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3月涨幅一度超过150%。
但中国宝安却在2011年3月15日发布澄清公告,明确否认自身拥有石墨矿。之后公司股价暴跌,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
彼时业内争议之处主要在于:券商是否利用虚假信息或内幕信息发布研报,是否存在违规向特定客户发布研报的问题。
2011年6月,信达证券等发布声明致歉。但亦有法律界人士对此提出质疑,同年初,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曾向北京证监局递交了投资者请求查处信达证券的《申请书》并获受理。
对于该事件最终结果,法律界人士表示至今尚无定论。不过,据此前证监会发布的 《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定的,监管部门可以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等监管措施;情节严重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