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第二季度末,市场对于全面降准的预期再次升温。那么,全面降准的时机成熟了吗?全面降准又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针对企业反映的实体经济资金总体紧张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盘活资金存量,优化金融结构,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进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总理的这个表态被业界理解为货币政策放松或全面降准的可能性正在增强。
但在仔细分析总理的表态和央行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的下阶段货币政策施力重点,可以发现政策基调并未发生转变。央行在该报告中指出,下阶段要“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接待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着力降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
“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局面,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任务繁重,对我们制定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改善金融服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浙江嘉兴指出。此前,周小川曾明确表态称宏观经济无需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这些措施中想必就包含存款准备金率。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宏观金融政策的基调并没有改变,政策放松只是市场的预期,至少在上半年尚难以出现实质性的放松的措施。但不可否认的是,业界专家尤其是企业对于全面降准的期待,已经影响到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预期。
笔者以为,全面降准的时机是否成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目前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问题。在定向降准措施推出一段时间后,决策层和监管层将视其作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如经济薄弱环节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融资成本有所降低,那么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则不排除继续推出定向政策或全面降准的可能性。
其次,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将对货币政策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虽仍在目标区间内,但在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假如第二季度经济运行状况仍无明显改善,则下半年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即全面降准就不会只是停留在市场预期上了。
按以往惯例,在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后,决策层将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由此可以确定,在此之前宏观政策应会保持稳定。
第三,从现在的情况看,央行动用公开市场工具即可将流动性控制在“适度”水平。如果不再发生类似于去年6月份的“钱荒”,仅从流动性方面考虑,全面降准似无必要。
昨日,央行仅在公开市场进行了2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这一规模创下年内单日最低水平。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为500亿元,因此本周已实现资金净投放300亿元。因为时至端午节又逢月末,央行在公开市场继续实现资金净投放,以应对跨月跨节因素对资金面的影响。上周公开市场净投放量为1200亿元,创下四个月以来的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仅在1月份进行了多个期限的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资金,在2月27日使用了一次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回笼流动性,操作规模1000亿元,今年首季央行还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3400亿元。这就意味着,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就有一揽子政策工具可供调控流动性使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货币政策微调与否的主要因素是第二季度经济增速和经济薄弱环节的融资环境与融资成本,如果它们继续偏离全年目标,更多的宽松政策就有可能出台,其中就包括全面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