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闲话存款搬家、逃避监管与金融创新

2014年05月17日 07: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曹尓阶

  近期流传了两个观点,一是存款搬家不是金融创新,二是现在的金融创新,有些方面实际上是逃避监管。这两个观点大有可商榷的余地。

  我认为,金融创新就是争夺货币,当然也包括存款搬家。金融创新源自西方国家,从来就离不开货币争夺。先是债券、股票的直接金融超越银行中介,产生了金融“脱媒”现象,由投资者以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相对应的方式,分流了银行的存放款,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金融创新。紧接着,银行又以大额存单从证券市场夺回了货币。然后是投资基金与银行的储蓄存款争夺得旗鼓相当。再接着是银行为了摆脱“短存长贷”(即贷款期长、存款期短)风险不对应的困境,自己也不得不从间接金融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直接以资产证券化出让了贷款又重新夺回了货币。由此使得西方国家不得不突破了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以后一直严格实行的银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框架,迈向了银行混业经营。

  而后是投资银行在金融衍生商品上的出奇制胜,出现了多种债券为质押的多层多级的债务抵押证券(CDO)以及为了对冲持有CDO风险的信用违约掉期(CDS)等,如此争夺和反争夺,存款大搬家,创新了金融工具,也使整个金融和经济获得了繁荣和发展。当然,CDO和CDS也闯下了滔天大祸,在2008年给全球带来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中国,资本市场从开放第一天起,就是同银行在货币争夺中求得发展的。现在是证券市场加上信托理财的创新,突破信贷规模管制,夺下了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河山。

  同样,过多地斥责“金融创新是逃避监管”也值得商榷。事实上,金融创新总是意味着打擦边球,即规避监管。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僵化思维太多,一是《票据法》只许发行银行承兑汇票,不许企业发行本票;二是国家发改委把持企业债管理权,坚持对企业债券用于基本建设筹资的审批。2005年-2008年,央行绕开了上述两大法制障碍,绕开了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开放了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使债券市场增添了两个新的债种,也让商业银行摆脱了承兑汇票风险过于集中于银行的苦恼,为发展债券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这里难以掩盖的是,部门之间历尽了在监管权力上的扯皮掣肘,才有另辟蹊径绕道而行的异举。应该说,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和公司债都是逃避国家发改委审批企业债和《票据法》的监管才有的金融创新,既是存款搬家,也是逃避监管,但却对社会经济金融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对实体经济做出了正向贡献。

  说到余额宝,这是突破了严格金融管制下存款利率不能市场化的扭曲而在普惠金融上的一个难得的金融创新,它规避了监管,把银行存款搬到了互联网,却使众多升斗小民得到了在大银行得不到的利率提升的实惠。

  打擦边球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投行思维。打擦边球的创造性在于它并不循规蹈矩,又不违法违规,然而它却以变通求搞活,从规矩法制的夹缝中发现了价值,在边缘上创造了价值。而它在理论上的价值,正在于敢于挑战不合时宜的法规制度,致力于改革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不相适应,理顺生产关系,创造新的金融手段,金融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系经济学家,曾任中国投资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