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百强房企深圳光耀地产陷倒闭传闻 信用污点缠身

2014年05月08日 10:52    来源: 钱江晚报    

  5月6日深夜,某财经记者微博上发出一则消息,称中国百强房企光耀地产因旗下多个楼盘未能如期交付,公司面临倒闭。同时该企业已经被列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这则微博所称的光耀地产,正是深圳市光耀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光耀地产”)。此后,该消息持续发酵,全国多家媒体报道跟进,直指曾连续三年荣登“中国房地产企业百强”榜单的光耀地产遭遇资金链危机。

  光耀地产曾于2011年入杭,在杭州也有一个项目,不过本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其实光耀地产的股份占比很少,主要由本土企业开发,未受此次风波波及。

  光耀地产陷破产传闻,公司发声明承认资金链紧张

  本报记者通过百度搜索“光耀地产”相关信息,页面头条显示该企业由于失信已被列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据最高人民法院官网披露信息,光耀集团有限公司因有6000万元和1亿元人民币两笔贷款本金和利息逾期未还,造成违约,被广东省揭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两次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类似‘老赖’曝光名单,一般指民事案件中,裁判文书所确定的被告财产履行义务,‘失信’指被告没有把义务履行完毕。”浙江三道律师事务所胡增冬律师表示,“失信”公司申请贷款或者找合作项目,都会受到影响。

  “失信就是企业信用‘污点’,一般是指企业涉及财务纠纷,作为被告没有支付原告相应款项。”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王启明律师这样解释。

  “今天全国媒体都在来采访我们,我们集团对这件事作了一个声明。”昨天记者电话采访深圳光耀地产,品牌部相关工作人员给记者发了一个声明,并表示不再接受采访。这份名为“关于光耀地产经营状况的说明”主要涵盖了三点内容:一个是公司承认资金层面存在一定压力,但融资渠道顺畅,合作银行也在力挺光耀,网传光耀濒临停业或已经停业消息不实;另一个是延迟交楼只是惠州少数楼盘,目前已在协调中;第三个是公司加大开发和营销力度,快速回笼资金。

  这份声明坐实了公司资金链存在问题。事实上,近两年深圳光耀地产一直被财务危机传言围绕:2012年在惠州汕尾商会庆典筹备会上,光耀集团董事长郭耀明就被问及“偿债危机”;2013年,网易财经发稿称光耀集团因信托兑付到期,面临6亿元债务违约危机,后光耀集团宣称已还清信托债务;2014年春节后,又有全国性媒体爆出光耀地产有意进行重组,地产控股权易主。

  时至今日,集中爆发了这次资金危机。

  2011年光耀地产入杭,首个项目已交付

  据了解,光耀集团最早成立于2002年,发端于惠州,此后将总部迁至深圳。十多年来的扩张速度令业界咋舌,几乎创造了惠州本土成长型房企的神话。目前,光耀地产超过六成项目位于惠州,并涉足深圳、东莞、佛山、湛江、汕尾、上海、杭州、北京、天津、临沂、威海等城市。今年全国楼市形势严峻,公司此前大规模激进扩张带来一系列发展阵痛,积累后终于爆发。

  深圳光耀全国性布局中,杭州也是他们进驻的一个城市。2011年光耀集团首度入杭,在滨江南岸拿到了一个住宅项目。该项目已于去年年底交付,目前剩余十几套尾房在售。记者在该楼盘现场了解到,目前200多套房源正在装修中,并未受此次风波波及。

  而该楼盘的开发商除了深圳光耀地产,还有另一家本地开发商。“项目已经交付,一切正常。”采访中,该楼盘相关负责人显得淡定, “深圳光耀跟我们这个楼盘关系不大,真正开发这个项目的是本土公司。”该负责人撇清了与深圳光耀地产的干系,并表示“杭州项目中深圳光耀参与的股份不多。”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