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阿汤哥” 能重塑中国“汤文化”吗

2014年05月02日 09:48    来源: 光明网    

  4月29日,在工厂汤品加工区,任松把新炖好的四盅汤小心地放入汤包,交送汤员给顾客送去。只要在配汤间,任松最大的乐趣就是穿上整洁的工作服,为顾客备好精致的汤包,看送汤员身手敏捷地走出去。被人称为“阿汤哥”的任松说,每到这时候,他眼前总出现顾客品汤后幸福的表情,和他当年喝上妈妈亲手熬的热汤的表情有点像。

  做汤,为了一个情景

  2012年初,当任松决定辞去某知名网站高管职务,去创办“清粤汤品”时,没有人对他的决定予以支持。“卖汤?”“送汤上门?”“做成快销品?”“做这事儿你有经验吗?”在众多的质疑声中,两种声音占了主导,你到底要做什么和你有经验吗。

  “我就是要把汤——最传统、温情而又耗费时间才能做出的‘中国精品’,像任何外卖一样,顾客打一个电话,就能送到他手中,而且,让顾客感受到汤的感情”。每次任松阐述产品和经营模式时,都异常坚定。“至于经验,积累了就会有!”

  真正让任松想成为中国的“阿汤哥”是2012年的春节。寒冬中回安徽老家看望父母,室内没有暖气,这让在北京呆久了的任松非常不习惯。冷得难受时,母亲已把一桌饭菜备好,按照老家的习惯,汤要饭后才喝,也许是看出儿子冷的不适,母亲这次先盛了一碗汤,放在任松面前,说了句,喝汤!那一碗热汤下肚,暖意遍布全身,鼻子也跟着酸酸的,任松这样回忆。在此后的很久,每当想家,惦念父母时,耳边总会萦绕母亲的那句“喝汤”,以及汤碗放在面前时那轻柔的声响。

  一碗汤,能让在外漂泊的人如此温暖,是不是该让它成为一种产业?带着这个想法,回到北京,任松便开始在网上搜索和汤文化有关的资料。而一番查找后却有了一个更意外的发现。

  据历史学家考证,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食谱是在公元2700年前的中国发现的,上面写了十几种汤的做法,这说明汤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但翻阅美国《食谱大全》却发现,当中记载的“世界三大名汤”是,俄罗斯罗宋汤,泰国冬阴功汤,法国奶油蘑菇汤,没有一个来源于中国。“如果说在此之前,想做一盅暖心的汤,送到爱的人手中,是我的个人情感诉求,那看了这些资料,就觉得应该重塑中国的汤文化让世界认可,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但当我跟别人说‘使命感’这三个字时,他们都说我矫情。”说到这时,任松忍不住笑了。

  做汤,就要追求完美

  “为什么现在就要辞职?拿到投资再辞职不行吗”这是开始寻找项目投资时任松的家人和朋友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在他们看来,一份稳定的工作来之不易,从零开始,冒的风险太大。可任松认为,创业就是九死一生的事,不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把自己逼到悬崖的边缘,做不成事。

  辞职后的任松,开始寻找创业资金。意想不到的是,和其他项目创始人的经历不同,在寻找最初的天使投资人时,任松并没有费太多的周折。“汤品速递”,在国内尚没有先例,是一块投资的蓝海,又打着如此动人的情感牌,很快,四家投资机构向任松发出了邀请。当第一笔投资资金拿到手时,任松也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而真正的困难,却也接踵而至。

  只知道汤好喝,却不知如何做,如何研发,成了拿到资金后任松最为迷茫和困惑的事。那一段时间,任松游走于香港,深圳,广东街头的各色餐馆,品尝不同类型的汤品。一旦发现味道优质的汤品,便想方设法联系煲汤的师傅。而每一个师傅,擅长做的汤品也只有一两种,因此,当最后集齐近二十种汤品配方时,走路能听到胃中汤水咕噜噜的回响,是任松最真实的感受。

  真正研究汤,才发现,汤的学问太大。说这话时,任松依靠在办公桌前,桌上放着各种营养膳食书籍,甚至连《本草纲目》也在其中。现在很多人都叫我任大夫,任松笑着说。

  做汤不简单,食材的选择,用料的配比,火候的掌控,每一个环节,一点的差池,都会影响口感,降低营养功效。比如,煲汤的材料如果以肉类等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为主时,炖汤的时间就非常关键。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加热时间过长,氨基酸会遭到破坏,营养反而降低,而时间过短,食材的精华又无法炖出,又会使之失去应有的鲜味。再比如,清热去火的小吊梨汤,雪梨切块的大小就直接决定了汤的味道。而为了增加酸爽感,在放山楂还是放青梅?放两粒还是三粒?这样细小的差别,工厂都会为此进行多次的尝试。

  老板有耐心,可员工们却坐不住了。就在研发进行到半年时,一位员工冲进任松的办公室,质问这样的研发还要多久?什么时候才能投入市场?其实我比他们着急,任松说,每天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账上的资金一天天减少,可着急有什么办法。如果产品不做到完美,不做到极致,甚至随便在家就能做出来,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我们的产品!

  就这样,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更新,重要的是一次次的坚持。8个月后,所有的汤品终于以完美的口感和均衡的营养配比呈现了出来!而此时,公司的可用资金,已经所剩不多。连资金都没有的“阿汤哥”,还能坚守“汤文化”的理想吗?

  做汤,必须富有感情

  产品正式投放到市场那天任松特别高兴,因为他坚信产品品质就是致胜的法宝。最初的几个月,销售量的确不错,但任松知道,这只是一时的表象繁荣。因为来买产品的,都是自己的朋友。真正面向市场的渠道,一直没有很好的铺开。而问题也随着市场的检验,逐渐呈现。

  最关键的是消费者的观念。“都知道汤对身体好,可不知道真正的汤中顶炖,绝不可能是十几块钱甚至几块钱就能喝得到的。但是很多商家为了追求利益,会用各种方式降低成本,让消费者以为,十几块钱就可以喝到很有营养的炖汤,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说到这时,任松显得有些激动,“消费者的眼睛有时会被蒙蔽,这不仅仅因为他们对于相关汤品知识的缺乏。”

  近几年,向汤加入各种添加剂就已经成为很多餐饮企业“不能说出来的秘密”。曾经,一位四川简阳的羊肉汤馆老板,就在良心的不安下,自爆了行业的潜规。他提到最初开餐馆时,用几十斤的骨头才能熬出乳白色的汤底,这样的成本太高,根本没有效益。后来托人拿到了“秘方”,只用了一点儿,汤不仅颜色乳白,而且味道极佳。而研究这秘方发现,这其中包含了羊肉香精、增白剂、大骨高汤等添加剂,其中一种增白剂还含有二氧化钛。这对人的肾,胃都将带来不小的伤害。

  “不是没有人向我提议加入添加剂,还是个业内人士,他说,你可以使用国家允许的那些啊,我没答应。然后他问我,你做的汤你自己喝吗?我肯定的说喝啊!他说,那你别做企业了!”任松说,那天和这位“业内人士”聊完,内心挺沉重的。不明白,想做个有良心的企业,就这么难吗?是市场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没有时间去思考是谁的问题,但任松没有采纳任何“说他错了的人”的意见。当初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给那些想喝营养的,温暖的,有爱的汤的人一盅真正的汤。无论怎样,都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为什么要出发。更重要的是,不能愧于深藏于内心的母亲的那声召唤。

  然而,资金逐渐减少的账面,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的现实。搞定销售,别无他法。个人市场零售分散,不容易形成规模。任松决定先将视线聚焦到企业。那段时间,每天上百通电话是常事。各种周折,为的就是能拿到企业公共事务处的电话,只要负责人有兴趣面谈,多远任松都亲自奔过去。

  一次,任松终于约到了一位知名企业家,当他将刚炖好的鲜人参乳鸽汤打开的一刹那,企业家惊呼,这汤的味道好熟悉。他说,有次生病住院,女儿就曾炖过,不过那时,她还没嫁人呐……说这话时,任松注意到,企业家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温情与晶莹。成交了!这是任松面对企业拿下的第一单,虽然只有几万元,但对于自己和团队信心的树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任松还号召团队“走出去”,带着“清粤汤品”的汤盒,一个个重点商圈逐一扫描。起初员工并不适应这种“街头作战”,甚至自嘲是“游击队”。任松对员工解释,游击战看似不起眼儿,通常不能决定战争命运,但它的战略任务是辅助正规战和把自身发展成为正规战,以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谁敢保证不久后的将来,“游击队”成为不了“正规军”呢?

  目前,销售额已经开始稳步增长,任松也已开始制定第二轮的融资计划。问其对未来的发展愿景,他说,真的希望消费者能够养成喝汤的习惯,因为汤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更重要的,能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没有这个作为基点,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当然如果有机会,还希望能把中国汤推向国外,也成为外国人的一种习惯饮品,就像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喜欢喝着星巴克度过美好的下午时光一样。如果中国“汤文化”能走到这个地步,“阿汤哥”觉得自己的一生就太有价值了。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