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抄底捡便宜 当心踩“地雷”

2014年04月22日 08:03    来源: 广州日报     周宇宁

  业绩“变脸”正邦债暴跌近5% 近1个月来高收益债行情回暖 不宜盲目抄底

  昨日,因受其业绩快报预亏打压,12正邦债(112155)暴跌近5%,领跌交易所债券市场。最近1个月来高收益债“狂欢”昨日受挫回调。

  理财专家指出,高收益债风险也与收益一样,远远高于普通债券。投资者要注意其整体信用风险,包括公司基本面、偿债能力等。

  昨日,因受其业绩快报预亏打压,12正邦债(112155)暴跌近5%,领跌交易所债券市场。受此影响,最近一个月来因流动性、基本面预期改善带来的高收益债“狂欢”昨日也受挫回调,此前随债市慢牛行情一路上涨的12中富01(112087)、11华锐02(122116)等也不同程度“飘绿”。

  分析人士指出,在超日债违约带来一轮暴跌以后,近一个月以来,投资者对信用债的信心有所修复,但是信用风险继续释放,产业领域垃圾债不要急于抄底。若希望买入高收益债,优选有担保、剩余期限较短的券种。

  业绩“变脸”

  12正邦债暴跌

  近日,交易所高收益债遭遇“倒春寒”。

  昨日,受到公司业绩快报预亏的影响,由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下简称“正邦科技”)的12正邦债出现暴跌,收盘报82.03元,比前一个交易日大幅下跌4.27元,跌幅达4.94%。至此,12正邦债在回售时的税前到期收益已达到17.69%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正邦科技2013年业绩“变脸”,投资者因担忧其回售能力而纷纷“出逃”。截至昨日收盘,12正邦债成交额共计4610.05万元,其成交额在10%以上高收益债里居于首位。

  此前一天,正邦科技(002157.SZ)发布2013年度业绩快报修正公告称,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1820.71万元,修正为-3092.28万元修正后本年比上年下降138.49%;将基本每股收益由0.0422元修正为-0.0717元。

  资料显示,12正邦债是由正邦科技与2012年3月7日发行的公司债,总额为5.5亿元,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5.69%,于2016年3月7日有一次回售。该只债券的评级为AA。

  不过,也有投资者认为,虽然该公司负面消息不断,12正邦债在短期内下跌几成定局,但该公司作为农业产业,销率指标非常不错,在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若长持到回售期,违约风险不算太大,因此近期仍值得抄底。

  信心修复

  投资者抄底高收益债

  除12正邦债之外,昨日交易所大部分高收益债券都“飘绿”。

  比如,11华锐01昨日跌0.11%至88.35元,回售到期的税前收益达到26.45%;12中富01跌1.54%至84.138元,到期税前收益为23.13%;此外,11中孚债(122093)跌1.19%至76.22元,税前收益为20.97%。

  虽然昨日大部分高收益债都收跌,但分析人士指出,近一个月以来,随着投资者对流动性、基本面预期的改善,市场风险偏好情绪有所上升,不少高收益债都重新受到青睐,从而走出一波小牛行情。

  同花顺iFinD的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以来涨幅居前的交易所债券中,不乏信用风险较大的高收益债。比如,12中富01近一个月以来录得涨幅高达6.1491%,此外,12东锆债、11中孚债、11华锐01、11南钢债等多只收益率在11%以上的债券,近一个月以来也分别上涨了5.4671%、5.0954%、4.7986%和4.768%。

  国泰君安指出,二级市场信用债投资的主流策略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买入票息较高的债券,同时通过质押回购进行套息交易。虽然高收益产业债规模出现井喷,但多数债券发行人的信用资质很难在短短几个月内明显恶化,部分产业债有被“错杀”之嫌。信用风险套利具有可行性,未来有可能和套息交易一起成为信用债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策略。

  不过,海通证券指出,信用风险继续释放,产业领域垃圾债不用急于抄底。建议产业债仍以持有高等级品种为主。久期则建议继续选择3~5年攻守平衡。

  建议:

  投资剩余期限一年的债券

  年化收益达10%高收益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其风险也与收益一样,远远高于普通债券。

  因此,理财专家指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筛选可投资品种:收益率、期限、债券流动性以及信用评级。

  除收益率因素之外,债券剩余期限是重要筛选指标。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通胀因素以及资金面波动的风险,债券持有期限越长,风险则越高,因此投资剩余期限为一年左右的债券主动性更大。目前来看,收益率和流动性较优的债券包括:11凯迪债、09银基债、11万基债、08新湖债、12国创债等等。

  而在具体个债的选择上,投资者则要注意其整体信用风险,包括公司基本面、偿债能力等。其中,应重点关注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现金流以及盈利能力等指标。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