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培训课主攻“叔叔阿姨” 高风险P2P被忽悠成保本保息

2014年04月21日 07:38    来源: 北京晨报    

  销售靠忽悠,P2P似乎正在走保险业过去的老路。本应该属于高风险的P2P投资被忽悠成了保本保息的稳赚产品,而目标客户依然是不专业但也有俩退休金的老年人。不过,爱忽悠人的P2P,自己也正在成为一些灰色行业的俎上之肉。

  他们忽悠投资者

  故事一

  一家超市门口5家P2P练摊儿

  “我们家的P2P理财的确是保本保收益”

  “我们家的P2P理财的确是保本保收益,投资10万,年化收益就能达到13%。”在广渠门附近的一家超市里,一位P2P平台的业务员正向过往的老年人推销着P2P理财产品。尽管拉着小车的老人一直在躲避,但似乎并不能阻挡工作人员诉说的愿望。

  北京晨报记者在这家超市看到,上下两层的通道,有5家P2P企业“摆摊”推销产品,而招牌上给出的年化收益,从12%到17%不等,其中有3家常驻于此。

  “我们有P2P理财,但不管您投资与否,咱们这儿也有比市场价格低廉的旅游项目,您可以自费去,如果投资就能免费去旅游。”这位P2P销售人员拿出一张破旧的旅游单据:“现在900多能到贵州玩一圈。”

  而另一家P2P平台则在极力告诉投资者自己的专业性。“现在只有几家P2P公司是合规的,我敢说,我们是最合规的一家,别家都不行。”这位理财经理看上去十分认真,拿出了一张调查问卷,“您是否认为银行理财已经无法跑赢通货膨胀了?”

  当记者表示还可以的时候,这位理财经理煞有介事地说道,“去年年底CPI可都到了6%以上了,银行理财产品只有5%左右,这也算还可以?”实际上,去年12月份全国CPI涨幅仅为2.5%。

  调查中记者发现,这几家P2P的背景各不相同。有的幕后老板是做小额贷款公司的,有的则是在福建自营生鲜生意,还有的是做煤矿、房地产投资等生意的。不过,这些P2P公司大多表示,自家的平台多是100%抵押贷款,且只做北京房产抵押。

  故事二

  培训课主攻“各位叔叔阿姨”

  讲师将P2P与小贷公司混为一谈

  几乎每个P2P公司,都有针对投资者的培训课。北京晨报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参加了一家P2P公司的培训课。在一间仅可容纳二三十人的小型会议室中,大约坐着10来个投资者,绝大多数均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就连桌子上的调查问卷,也以“各位叔叔、阿姨”开头。

  “监管部门是非常支持P2P行业发展的,您可以看到,目前小贷公司的数量已经发展到了7000多家,这说明政府的支持,让民间融资发展十分迅猛。”一位自称“云姐”的讲师用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悉数了从1980年代至今的各色理财产品之后,终于回到了P2P的主题上,不过却让人听得一头雾水,她不止一次地将小贷公司与P2P混为一谈。

  不仅如此,当云姐说到自家产品的安全性时,她着重在PPT上用红色标明该平台是受“中国银联监管”,“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都是经过中国银联的通道,所以银联能够掌握客户划款去向,进而对资金安全进行监管。”

  实际上,中国银联并非监管部门,而是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通过银联卡转账,均会使用中国银联转账的通道。在记者的追问下,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在我家平台做理财不走POS机,也不收现金,因为这两种模式都不安全,我们只通过银联划扣的方式收集您的款项。”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投资人需要出具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卡复印件以及划扣单具给该公司,该公司便会将一切办理完毕,而款项则会被划归至该公司账户。

  而在业内人士眼里看来,使用委托划扣的方式,将资金划转至公司账户上,风险性很高,这或许预示着该平台可能是自融性平台。

  尽管漏洞百出,在云姐的忽悠之下,仍有两位大妈最终签单投资,乐颠颠地拎着“参会有礼”的一袋面粉下楼了。

  自己也同时被忽悠

  故事一

  参加协会是无奈的选择

  “有一些明摆着就是来要钱的”

  “几乎每个月都要参加好多活动。”作为一家P2P的媒介经理,李娟(化名)厌烦了频繁出席的各种名义的活动,包括加入各色协会、参加各种论坛、参加各样奖项的评选。

  P2P兴起后,与之相关的行业协会也多了起来。李娟介绍说,“但凡能跟P2P扯上关系的机构,都各自成立了协会,有一些明摆着就是来要钱的。”

  李娟向北京晨报记者透露,参加协会每年要交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会费,但公司得到的回报却并不多。

  “如果别人都参加,就你不参加,就会被甩在后面,或者专业性受到质疑。”李娟无奈地向记者表示,她所在的公司已经加入了不下5个协会。而记者调查发现,P2P公司同时加入五六个协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除了要参加各类协会外,李娟透露,每个月还会收到至少6封参会、评奖的邀请邮件,即便是知道这些多是来要钱的,也只能参加。“的确有投资者问过我们,某会你们去了吗?你们发言了吗?你们评奖了吗?似乎这一切都成了平台是否可靠的标志。”

  她向记者透露,花几千元,只有会议的参加权;几万元钱,公司CEO能上台说说话;如果花到几十万,可能评奖就有份儿了。

  一位P2P公司创始人也向记者表示,在过去的半年多里,所有的P2P企业都陷入了“牌照饥渴”。“每天都会接到各种各样评级组织的电话,基本上都是花钱买证书的机构,每个网站下都缀了一堆评级信用证书。不能别人都有了而你没有,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好。”

  故事二

  P2P得花钱查征信

  “每条100元,代查征信的人每天能收入10万”

  原本不花钱的个人征信查询,在P2P行业也变成了赚钱的渠道。

  由于央行的征信系统并不对P2P行业开放,而借款人自己拿来的征信报告可信度值得怀疑,想要拿到可信度高的信用体系,一直是P2P行业的难点之一。社科院中国互联网金融诚信联盟秘书长袁善祥向北京晨报记者透露,征信代查已经成了从P2P行业衍生出来的灰色产业。

  “查询一条要100元左右。”袁善祥向记者坦言,这些所谓的代查人士,多半是在银行有熟人,可以“走个关系”查询到贷款人的征信记录。而每个从事代查征信的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上千条代查信息,按照每条100元计算,每天的收入高达10万元。

  在他看来,P2P企业对征信系统有十分强烈的需求。“我在调查中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代查的,不乏很多知名的大型P2P企业。但正因为P2P企业没有征信的查询渠道,所以才形成了这个灰色产业链。”

  其实,中国也有不少具有第三方征信资质的公司,但似乎都没有与P2P企业合作的意向。“这可能是因为央行并没有向P2P行业打开征信体系的缘故,所以正规的征信代查并不能为P2P行业提供帮助。”

  袁善祥坦言,通过网络代查的渠道,极易造成贷款人信息的泄露。“查询个人征信时,需要提供贷款人的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文件,这些信息经过这些并不具备征信资格的机构之手,很容易被泄露出去,用户信息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