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放缓增速底气何来之三:有效预期管理不惧唱衰

2014年04月16日 20:55    来源: 新华网    

  中国改革会加速而非减速,中国经济会减速而非失速。但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如何将这一政策信号精准地传达出去,如何对国际社会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预期引导,对中国经济顺利实现“换挡增效”意义重大。

  在如今的国际舆论场上,中国对自身经济和改革的预期管理能力已大幅提升,中国的政策思路正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种与国际社会和资本市场沟通能力的提升,是中国可以容忍增速放缓的一大底气来源,并为中国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4%,低于7.5%的年度预期增长目标。在中国经济“换挡增效”的关键当口,经济增速放缓在国际舆论上引发两方面的担忧:其一是担心中国为了稳定经济而拖延改革,甚至重新回到靠刺激促发展的老路;其二是担心改革红利不能有效抵消转型阵痛,坚持不刺激可能导致经济下滑失控。

  例如,香港英文财经媒体《南华早报》日前刊发专栏文章说:“重回靠投资促增长的老路,中国可能更深地陷入复杂的结构性问题之中。”第二种担忧情绪在上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也有所反映,有印度与会人士就担心中国经济可能陷入持续减速的恶行循环,并对贸易伙伴造成冲击。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忧虑情绪导致了一种奇特的情绪反应:中国经济增速快了大家担心不改革,中国经济增速慢了大家担心引发危机。快了不好,慢了也不好,那如何是好?

  在这两种担忧情绪的助推下,近期国际舆论上对中国经济的唱空之声的确分贝渐增。当然,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经济既唱不衰也唱不多,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是由经济基本面和政策组合决定的。但也不可否认,在全球化时代,不信任和从众心理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可能掣肘国内改革进程。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旦国际社会和资本对一国经济和改革前景产生怀疑,必将引发连锁效应。例如,同样面临改革任务的另一大新兴经济体巴西,由于其改革措施和前景无法令国际社会信服,今年以来巴西先后遭遇资本流出、本币贬值、外资吸引力下滑、评级机构降级等一系列打击,进一步加剧了其改革难度。

  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的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投资者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中撤离的资金达到创纪录的410亿美元。在刚刚结束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春季会议上,IMF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主席尚达曼就警告说:“我们在市场上看到更多从众行为,越来越多的从众行为驱动着资本的流动……”因此,如何对市场进行有效的预期管理,避免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这对确保中国经济改革稳步推进至关重要。

  事实上,近期中国官员在不同场合对中国经济和改革的解释和说明已经起到了效果,换挡增效的“中国逻辑”正在为国际社会主流声音所认同。

  围绕中国经济减速问题,IMF总裁拉加德日前说:“中国经济不会迅速下滑,我能感受到中国政府对改革的态度是严肃坚定的。”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也表示,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政府进行结构改革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针对担心中国经济下滑过快的担忧,IMF亚太区副主管兼中国工作组负责人马库斯·罗德劳尔说:“风险并不在于经济增长放缓,而是在于经济增长不被允许放缓。”针对中国是否会拖延改革的疑问,美国《福布斯》杂志刊文认为:“包括最新举措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表明,中国新领导人的改革承诺是认真的。”

  在世行和IMF春会期间,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有关不会因为短期波动而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战略定力”表态,以及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关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表态,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正面回应。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决意忍受短期经济痛楚来推进改革的信号令一些经济学家受到鼓舞。”而人民币贬值话题在本次世行和IMF会议上也同样没有成为中国“把柄”,拉加德甚至主动为中国辩护,认为近期人民币波动幅度扩大是朝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一步,而非刻意的货币贬值。

  “中国逻辑”获得国际理解和认同来之不易。仅仅数年之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改革还颇多指责和不理解,人民币汇率问题、贸易顺差问题、失衡问题等等是“敲打”中国的常见话题。而如今,中国坚持不刺激、允许更低增速、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等一系列政策信号准确地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这是中国预期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经济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也为中国改革赢得了理想的外部环境。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