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津冀经济圈实现一体化需“重拳打拦路虎”

2014年04月16日 07: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文 风

  今年全国两会前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曾经是媒体议论的热点话题。如今,京津冀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从经济圈到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成为破解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第一道命题。诸侯经济犹如一只困扰一体化的拦路虎,应重拳打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它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早在十年前,国家发改委就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但是十年过去了,京津冀三地始终在行政体制的怪圈中打转,进展缓慢。究其原因是京津冀经济圈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区划关系始终高于市场区际关系,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致经济圈内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突出表现在:严重的不合理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三是经济圈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资源大战,以及各种形式或花样翻新的地方保护。

  毋庸讳言,虽然我们划定了三大经济圈,但是,从经济圈的内涵、架构和运行模式上,我国的经济圈与世界上几大著名经济圈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习惯于把自己圈在“一亩三分地”上,大局观欠缺,更难以协调发展。因此,打破“圈圈”,实现一体化发展成为京津冀三地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明确经济圈一体化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包括旨在消除要素和产品流动障碍的市场一体化,能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的产业一体化,以公路、港口、机场的衔接配套和交通、物流网络的完善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强化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的信息一体化,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态完善城市功能的城市布局一体化,以及旨在规范各地政府行为的制度一体化。

  其次,构筑一体化共同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彻底开放,除了要弱化地方行政参与经济的力量外,关键在于培育和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

  第三,订立有约束力的统一公约和法规。通过国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改善我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通过国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改善我国日益扩大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正处在不断改写的进程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决定了大国崛起的力度。面对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态势,中国经济必须从经济圈到一体化,从而着力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就是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创新优先的跨越式发展。只有打破“圈圈”式的“诸侯经济”,中国经济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荣盛发展:经济圈概念涨停      2014年03月07日
  • · 许一力:京津冀一体化最难在哪?      2014年03月27日
  • · 京津冀经济圈:一加二要大于三      2014年03月07日
  • · 2015海洋经济将占GDP一成      2013年01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