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避险基金投资人索罗斯(George Soros) 曾说:“当我看到一个泡沫正在成形时,我就会迅速进场购买,搧风点火,如此操作是合理作法。”
而他确实也如此做了,在2009年他认定黄金会成为“终极资产泡沫”,于是当年末尾他透过矿业公司持股、交易所买卖基金(ETF)等方式,对黄金累计投资6.63亿美元(4亿英镑)。
很难估计索罗斯靠着这种“买在泡沫成形时,紧盯破裂前退场”的手法,赚进钱包里多少银子,但根据他的投资公司提交予美国监管机构文件内容,他投资黄金买入的金额不到每盎司1225美元,但一年多后卖出价格至少每盎司1300美元。
索罗斯对于金融泡沫的了解,可说远高于一般市场大众。也许他最重要的观点在于,这些思考过程对于经济动向与市场而言,和如利率及经济成长措施等更“客观”的因素一样重要,且任何人秉持着自己行为理性化的前提,来预设市场走向,都将注定面对失败。
他表示像这样的概念:“铺陈了观测金融市场的新方向,比当时现有的理论更加理想。让不仅身为证券分析师,更兼任对冲基金经理的自己具备优势。”
许多投资人将市场信心和企业“基本面”分作两边来看,忽略前者並专注后者发展的人们,可能获得较好的报酬率。
但索罗斯指出,这种看法存有两个问题。首先,在今日极为复杂的市场局势下,任何人对所谓“基本面”的认知都不可能真正完善。再来,他意识到投资人的信心並不只影响股票价格,实际上还可能真正改变经济基本面。
举例来说,如果股票价格因为市场信心改善而上升,投资人感觉更加富有,且更愿意消费开支。这会影响诸多产业公司的实际健全度,例如零售商和休闲企业等等。
索罗斯称:“每个泡沫都有两个组成部份:已经普遍存在的导向现实趋势,以及演变至泡沫化的误解趋势。当前者和误解彼此正向影响时,就会促成经济繁荣至萧条的交替历程上演。”
他表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房地产市场的热潮。从这里来看,趋势就是大家能够取得廉价信贷,而所谓误解则是相信房产系因为其他各种理由,才具备更高的价值,而不只是因为更多人有了能力进场购买。
他说到:“信贷成本降低变得更容易申请後,房市活动便活络化,房地产价格上升。违约情况减少且借贷标准放松,因此在热潮的鼎盛时期,市场借贷景况达到巅峰,热潮减退时便带来强迫性平仓,房地产价值向下滑落。”
不过索罗斯最为传奇性的交易,还是1992年9月16日的“黑色星期三”,当时他放空超过100亿英镑,并挑战英国央行筹资阻止英镑贬值的动作,最后央行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索罗斯从中获利约达11亿美元。
2013年他也也对日元做出类似动作,日本当时新成立的内阁决定大量印制钞票,对抗数十年的通货紧缩问题,索罗斯再一次由放空货币赚进大把钞票。
从许多方面看来,他对日元和英镑的快速“扫荡”动作—大胆下注买进,之后清算所持部位获利了结,和所谓长期投资“买了放着等”的策略信奉者背道而驰,如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等人。
不过至少股神和索罗斯之间有一个共识,他们都认为市场对于股票、房产、货币或其他资产等的定价并不很正确。巴菲特相信市场总是过份乐观或悲观,推动股市极端高低起伏;索罗斯则认为商业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企业景况实际上反应投资信心的事实,难免令资产估值不甚正确。
然而作为对冲基金的先驱人士之一,索罗斯的指导原则,是尽速赚取利润,并抽身前进拥抱下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