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各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的相继公布,其中披露出的不良上升势头再一次将各大行推上了舆论的浪尖。根据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各主要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5921亿元,虽然大部分银行(除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外)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下,但与2012年相比却微增了0.05个百分点。
在金融改革日益深入的当下,人们不禁要问:各商业银行能否做好贷款风险防控?国内会不会发生“雷曼式”系统性危机?
事实并非想象中那样一发不可收拾。其实,通过2013年年报不难发现另一个重要趋势,即去年国内主要银行注销的贷款规模增加了一倍多,为2012年的200%以上,极大压低了不良率的增长。
当然,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加速,主要依赖于去年财政部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按照此“管理办法”,银行对单户贷款在1000万及以下的,追索一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及涉农贷款,可自主核销。这本身意味着在管理层放宽了中小企业贷款核销限制,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多自主权。
同时,前一段时间各大银行保持较高的拨备覆盖率(如多数在200%以上),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坏账核销的压力。根据银监会的要求,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也就是说,只要国内“银行业不良率低于2.5%,银行运行就不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目前上市银行还是有能力自主消化不良贷款的,且其不良贷款水平仍然较低,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也是可控的。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过程而言,这或许是其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等困难和风险,而用以保持盈利能力与缓冲资本的必要代价。
我们认为,在银行业面临利率市场化加深、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及互联网金融冲击等多方挑战的环境下,虽然存在的一些类违约事件确实引发了信贷紧缺,但由于充足的资金和银行的国有背景,使国内在短期内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更不会出现“雷曼式”危机。
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对银行业及监管部门的新考验,其中暗含的拨备压力上升趋势,乃至贷款潜在风险仍不可大意,这需要相关方高度警惕和持续关注。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系统、监管机构似乎已预测到不良资产的出现,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因金融生态修复还需时日,短期内其不良资产还会出现惯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