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人民币单边升值不再 打击套利会否打消热情?

2014年04月05日 11:05    来源: 新华网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贬值2.6%,基本相当于2013年的全年涨幅。尽管人民币波动加剧让投资者有所顾虑,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长期前景依然看好。

  短期贬值加剧境外投资者不安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创下历年最高的2.6%的季度贬幅,将去年一年以来的涨幅几乎打回原形。在即期市场上,本周人民币对美元重归平静,基本维持在6.21-6.22区间窄幅整理。

  由于人民币改变单边升值趋势,在过去思维定式下的投资人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根据摩根士丹利与美国保管信托与结算公司的资料,美国商业银行客户今年3320亿美元的人民币看涨期权中,迄今亏损约20亿美元;中国企业则在1500亿美元的基准人民币远期合约中,亏损了35亿美元。

  晨星公司数据显示,使用离岸人民币在中国内地进行投资的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3月份的萎缩幅度创下9个月来之最。这些基金公司中最大的14家管理的资产在3月份减少了人民币53亿元,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资产萎缩最多的一个月。

  业内基金经理坦言,目前海外投资人看空中国经济的市场氛围有所上升,加上人民币改变单边升值趋势,导致部分投资者撤离与中国相关的投资。虽然从中长期看,这些投资者还会回来,但短期会给市场带来冲击。

  此外,人民币走势扭转可能会动摇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货币的地位。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于2013年年底发布报告称,人民币已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表示,当人民币不再单边升值后,这一趋势可能不会持续,新的排名变化值得关注。

  星展银行经济师周洪礼指出,如果人民币继续延续单边升值只会吹大市场泡沫,现在央行主动“刺破泡沫”是一种健康的修正,实际上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中长期温和升值伴随波动加剧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人民币贬值趋势同基本面变化不无关系。

  “中国1-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持续下行,加上刚性兑付打破等负面新闻,短期内给人民币走势带来压力。”招商银行资深外汇分析师刘东亮预计,“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措施陆续推出,以及二季度有望推出温和的刺激措施,中国经济将出现阶段性企稳,届时看空人民币的情绪将被淡化。”

  周洪礼表示,鉴于中美之间的实际利差仍会维持在较有吸引力的水平上,这将导致人民币在未来6-12个月内温和升值,人民币仍有创新高的机会。如果美元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中美之间的实际利差将逐渐收窄,届时外部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推动力将趋于弱化。

  看得更长远一些,周洪礼认为,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将取决于经济转型成果、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长期温和升值仍是大概率事件。“当然,在人民币汇率机制趋于市场化的背景下,在温和升值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波动会加剧,甚至出现阶段性贬值。”

  刘东亮表示,三条线索可作为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指引:首先是美元在国际市场的表现,随着浮动机制的建立,人民币将会对美元的强弱作出反应;其次是经济数据的变化,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功能将逐步体现;第三是货币当局的表态,央行等主管部门会通过公开会议、媒体采访等渠道,发表对汇率的看法,借此向市场传递重要信号。

  离岸市场活跃国际化道路漫长

  尽管人民币走势转换了单边升值风格,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长期前景依然看好,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更是如火如荼。

  近日,中法双方同意继续就在巴黎建立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安排进行讨论;德国央行和中国央行达成协议,将就人民币清算和结算支付交易展开合作,为法兰克福变成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铺平了道路。3月底,中国央行和英国央行在伦敦签署人民币清算和结算谅解备忘录。至此,欧元区各大金融中心纷纷加入到角逐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中。

  欧洲对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的热衷符合中方的本意。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明确表示,中国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至于能不能形成人民币离岸中心,还要靠他们自己努力和市场参与者的意见”。

  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院长付鹏预计,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版图已经铺开,下一步的推进重点是加快资本项目的放开,拓展离岸人民币的投资及使用渠道。“预计股市和债券市场或先行放开,银行间市场居后。”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前景也被各方看好。澳大利亚国际金融和监管中心发表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将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自由化,如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试点,这将使人民币在10年内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

  “上述判断并非没有可能,当然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很漫长,目前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融资货币的占比大幅落后于美元。”周洪礼表示,“积极的方面是,境外人民币投资突破口已经出现,下一步在于怎样拓展其额度和规模。”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