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人民币贬值加剧"铁矿石融资"风险 钢厂资金承压

2014年04月03日 07:13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夏冰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贬值2.64%,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应声出现大幅波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下跌,“野蛮生长”的铁矿石贸易融资问题风险开始暴露,日益受到市场关注。

  铁矿石贸易融资是指企业签订铁矿石进口合同,然后通过银行开出远期信用证,仅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后,由银行代支付货款,从而获得在一定期限内的短期资金的融资模式。

  此类融资的成本低于国内贷款利息,在人民币升值和境内外贷款息差存在的前提下,这种模式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但是,“由于美元是融资铜和融资铁矿石普遍用的中间货币,也是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结算货币,因此人民币贬值将导致融资铜和融资铁矿石汇差收益率下降,变相增加了融资铜和融资铁矿石的融资成本。”中国大宗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分析师何鲁平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作用下,最终将使违约风险从钢贸领域延伸至上游,即钢铁企业和原料铁矿石领域。

  “融资矿”风险引关注

  据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中国港口约40%的铁矿石是大宗商品融资交易的一部分,资金短缺的企业通过铁矿石作为担保来获得授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铁矿石库存在过去一年猛增41%,已达创纪录的1.0845亿吨,铁矿石的价格则在过去5个月大跌11%,这些数据直接反映出融资用途猛增以及钢企需求下降。

  “在美元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和人民币贬值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为了不让融资贸易资金链断裂,目前很多融资贸易商不得不抛售铁矿石之类以换取现金,提高归还信用证贷款的能力。而铁矿石又是以美元计价,企业通常通过信用证来购买,这意味着人民币贬值将导致在偿还贷款时蒙受损失。银行对钢企收紧贷款,新增贷款几乎不可能,原有额度也在缩水。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铁矿石的融资环境更趋恶劣。”金银岛钢铁行业分析师徐勇波如是对记者分析指出。

  一位消息人士对记者称,中国的外汇及银行监管部门已密切关注近期铁矿石贸易融资问题,并针对商业银行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 (特别是铁矿石贸易融资)的风险头寸进行了调查和统计。下一步,监管部门或将出台包括口头风险警示、电话警示、发文警示、公开发布风险警示的各项警示措施。

  钢铁厂资金压力增大

  山西最大的民营钢铁厂海鑫钢铁资金链断裂,深陷债务危机一事,对市场造成严重打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将市场的注意力引向了钢铁行业的违约风险,从钢贸延伸至上游,即钢铁企业和原料铁矿石领域。

  一位钢铁业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国内钢铁行业利润的逐渐微薄和银行对钢企借贷资金的逐渐紧缩,钢企资金更加紧张,进而让更多的人想到了进口矿,想到了融资矿。很多经营困难的钢厂一直利用铁矿石的采购来维持现金周转,这种策略因为很多贸易商愿意接受在新加坡或中国香港开具的信用证而变得可行。

  生意社钢铁分社首席分析师何杭生对记者表示,“由于现在的铁矿石进口资质变成了网上申请,大大降低了进口铁矿石的门槛,因此导致了2013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屡创新高。受需求低迷影响,港口库存也逐渐攀升,并创下新高,使矿价出现了近一个季度的下滑。”

  何鲁平告诉记者,此番铁矿石降价,势必影响铁矿石的长协交易模式。目前已经开始有一部分钢铁企业违约,选择在市场购买价格较低的铁矿石。上述行为势必将引起连锁反应,加剧市场的混乱,违约风险会在矿贸商间传导,银行方面则会继续减少对大宗商品的风险融资。

  “近期市场对于钢厂资金链断裂的传言越来越多,在这种越说越真的情况下,铁矿石融资面临的违约风险确实与日俱增。如果说前两年是贸易商的倒闭潮,那么接下来可能就是钢厂的倒闭潮了,这话一点都不危言耸听。”徐勇波对记者表示,钢厂违约的风险现在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海鑫钢铁或许是第一家倒下的,但是绝对不会是最后一家。

  “铁矿石贸易融资最大的风险就是资金成本和信用融资时间。如果货物积压,资金被大量占用,短期贷款到期之后贸易商如果无法偿还给银行,就有可能出现破产。如果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而短期内由于资金紧张,贸易商急需回款,损失也难以避免。”采访中,何杭生在形容融资矿和钢企、银行之间的微妙关系时,对记者如是指出。“钢企对于融资矿来说,是既欣喜又担忧。欣喜的是融资矿能够让企业有钱,担忧的是矿价不高,会贷不到钱;银行对于融资矿来说,则是既担忧又无奈,担忧的是钢企还不起债,无奈的是矿石还在,能够归还一些。”

  徐勇波认为,“政府现在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不兜底,任其自生自灭,就业、税收、社会稳定都会有问题;如果兜底,现在钢厂都很困难,不止一家两家,政府未必兜得住。而且,要实现产业升级和环保治理,化解产能过剩等,兜底是肯定不行的。”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