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信银行力塑“幸福财富”品牌助推零售转型再升级

2014年03月21日 15:5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吴燕川

  2014年3月18日,中信银行对外正式发布“幸福财富”品牌,在业内率先提出“幸福”的财富管理理念,也是中信银行力推零售转型之后,在服务模式和产品体验上又一次重要的战略性创新。

  紧抓零售转型机遇期 强力推进战略实施

  近年来,中信银行大力推进零售银行战略。这是基于中信银行对于“未来十年将是银行业零售业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时期”的判断。零售银行业务对于中信银行来说不可或缺,零售业务进而成为中信银行全行主要战略性业务。

  2012年是中信银行开始零售转型的初始年,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指导下,提振“大零售”战略的进展成绩斐然。

  在“大零售”战略提出后,中信银行通过加快财富管理体系、消费金融体系等零售基础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信用卡、网络金融、社区金融、理财业务等重点业务。随着零售转型思路逐渐明晰,2013年中信银行在总行新设立消费金融部,并将信用卡、小企业部及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纳入大零售板块。

  此次正式推出“幸福财富”品牌,是中信银行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全新举措。中信银行副行长孙德顺表示,我们希望这个全新的财富管理品牌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创新,它要成为客户家庭真正的帮手,帮助中国家庭实现财富管理的终极目标。那就是,管理财富,获取幸福。

  主打“家庭”和“幸福”理念 财富管理实现三大创新

  财富管理最早起源于18世纪中叶瑞士日内瓦的私人银行业务,后盛行于美国。在欧美国家,家庭财富管理通常服务几代人,客户粘性非常强,客户对于家庭财富管理服务,更看重的是服务品质。

  中国人的财富观念是家庭财富的延续与传承。客户除了关注个人财富的保值与增值外,更加顾全整个家庭。伴随着现代经济形势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开源节流的观念在影响他们对待财富的方式。

  中信银行凭借一直以来的市场洞察和经验总结发现,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养老、子女教育、财富传承等问题,财富管理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课题。中国家庭财富的管理中,女性通常打理着一家老小的生活,担当着家庭CFO的角色。

  中信银行“幸福财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其品牌布局和定位在于:通过以家庭为核心、以女性客户为主线,以客户分层管理为手段,实现目标客户的创新;通过以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同时关注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体验”为目标,实现服务理念的创新;通过幸福财富特设的“两卡一金”(女性香卡、幸福年华卡、出国金融)服务,以及为客户提供的专属理财、高端医疗、全球留学等一大批有特色的增值服务,实现服务体系的创新。

  依托集团全牌照理财优势,通过金融控股平台下协同单位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中信银行能为客户提供业内极具竞争力的全方位的家庭财富管理服务。

  “旗舰店”主推服务与客户体验 做最具幸福感银行

  今年,中信银行首家旗舰店正式落户羊城。旗舰店是中信银行落实零售战略的主要抓手,是幸福财富品牌的孵化器。

  据悉,中信银行广州旗舰店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流程”为手段,通过布局视觉与空间设计、柜面整合与流程优化、厅堂营销系统的广泛应用,将提升客户服务、整体营销宣传与规划等多项举措真正地涵盖到金融、非金融等17个完整的业务及功能模块。旗舰店的形式,能让大零售战略下的幸福财富概念落到实处。

  据介绍,中信银行旗舰店通过智能排队叫号系统、电子预填单系统、P ad移动营销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减少客户办理业务及等候时间,提升客户体验,这些新技术将贯穿整个服务新流程。此外,中信银行还在开发视频柜员机,通过高清视频、身份验证等手段,客户可与银行业务人员进行视频交流,从而实现有人柜台的延伸。

  中信银行的以上举措都表明,该行已经打响了服务牌,并在提升客户体验上做足功夫,处处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助力幸福财富客户及其家庭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不是虚拟的,而是可以触及和感受到的,我们已经将幸福的理念渗透在旗舰店的各个服务链条中,中信银行的旗舰店网点将通过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为客户带来完美体验,”中信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信银行的旗舰店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旗舰店网点,也是中信银行全行零售网点建设的样板间,是创新技术和产品的试验田。在未来1-2年内,中信银行将在全行一、二级分行重点城市战略布局旗舰店建设,并使之发挥区域性品牌形象展示及网点标准化建设示范作用。

  孙德顺副行长表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服务品质是银行比拼的重点,零售业务更是如此。我们将不断创新,并提升服务品质和客户体验,提升中信银行形象,做中国最具幸福感的银行,助力大众圆梦幸福。”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