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警惕上市公司高负债引发偿债危机

2014年03月20日 07: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胡潇滢

  2014年3月4日,是中国资本市场也是债券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ST超日当日宣布,公司因资金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债券的到期利息,中国债券市场首次实质性违约宣告诞生。

  其实,就在*ST超日宣布违约之前,其已经深陷资金困局,债台高筑。

  这家光伏行业的上市公司将募集、举债的资金大量用于生产线上,同时又参与海外的多个电站项目并自投资金。虽然通过举债等筹资方式,超日太阳的资产总额在4年间由12.62亿元上升至75.76亿元,但2012年时其负债总额也随即攀升至63.79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80%。2013年第三季度,超日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越过了90%的生死线。

  靠债务杠杆做大企业资产,一旦需求端萎缩,则企业大厦将倾。

  产能快速扩张迎来了行业过剩,前期投资巨大,反成超日太阳重负。在业绩断崖式滑坡的同时,是债务高企,最终将自己和债务投资者们绑在了同一条船上,共同承担去杠杆过程中的痛苦和损失。

  依靠债务杠杆做大企业资产的上市公司并非只有*ST超日一家。截至目前,85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70%这一市场“心理警戒线”,而*ST国通更是资不抵债,负债率为103.61%。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出现高负债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部分上市公司管理不善导致恶意负债;其二,是先天不足,行业环境恶化,导致后天负债率高企,*ST超日就属于其中一家;其三,多年与证券市场的再融资无缘,单靠银行贷款导致负债率提高。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募集过资金后,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进行再融资。

  2001年,刘姝威曾经通过分析蓝田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发现蓝田的偿债能力正在急剧恶化,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在维持生存,非常危险。于是,她的一篇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成为终结蓝田神话的“最后一根稻草”。

  十多年过去了,上市公司的债务问题依然困扰着投资者,负债高企必然引起偿债能力担忧,尤其在盈利并未增长的情况下,负债的持续增长使公司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信用风险将日益突出。

  投资者应擦亮眼睛,部分上市公司运用债务资金进行经营,以期获得财务杠杆带来的高经营效益,但是,高杠杆的同时要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承担财务风险,否则,单纯依靠财务杠杆作用,企业所开展的负债经营,将使负债比率越来越高企业亏损也就越大,有可能到最后导致破产。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