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这几年起起伏伏,让投资者揪心不已。没有赚到钱的投资者本来日子就不好过,这不,又来了个“3·15”,动不动让问题企业曝个光什么的。
如果被曝光的刚好是A股的 上市公司,相关板块和个股难免遭遇利空袭击,吓得投资者一身冷汗。这年头,行情不好已让投资者焦虑万分,“3·15”又加了一把干柴,对市场情绪无疑是一种冲击。
从历史经验来看,凡是“3·15”曝光的A股上市公司,相关板块和个股都没给投资者好脸色,有的个股甚至连续跌停。有鉴于此,每年临近“3·15”,投资界人士如坐针毡。比如基金经理总担心自己的重仓股入围“3·15”曝光的名单,不仅基金业绩会大受影响,加上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基金经理个人和所在的 基金公司名声也会大受影响。于是,一系列的危机公关让基金公司疲于奔命。
看“3·15”晚会,成为不少投资界人士的必选科目。与其说关心哪些问题企业危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毋宁说更加关注上榜企业是否是自己的重仓股。“3·15”晚会之后,中招的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又会紧急开会,商讨一系列应对事宜。比如如何应对媒体的报道、中招上市公司后市走向研判、基金 投资策略, 等等。围绕着“3·15”,事前、事中、事后都有一大堆投资界人士念兹在兹、忙前忙后。这在A股市场,恐怕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反射到投资心态上,就是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
“3·15”成为A股市场黑天鹅的一大发源地,这绝对出乎“3·15”的初衷。每当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中招“3·15”的曝光名单后,过多指责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没有尽到调查的责任、没有对基民负责,都是没有意义的。基金经理也是人,不是神,他们能够根据公开的财务资料和实地调研判断上市公司的 投资价值,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道德水平却难以判断,对这方面的要求超出了基金经理的能力范畴。鉴于此,基金经理只有注意分散投资风险,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道德风险。遗憾的是,以个体之力,即便有了火眼金睛,也难以分辨出上市公司道德风险。
“3·15”曝光的无良企业,大多集中于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 食品 饮料、科技产品、建材家居等领域,这种不期而遇的风险突袭,不仅仅是基金等投资者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一个社会企业无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拼命非法获利,映射出的是社会道德人心出了问题。无良企业生产劣质产品,不仅严重危害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也危害了社会的道德风尚,让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一再下滑。再牛的基金经理,也防范不了社会的系统性道德风险。
“3·15”带来的投资焦虑症,不仅是证券市场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每一个人,其实都难以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