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两会大幕开启起,“互联网金融”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热点话题。不仅首度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还受到监管层的支持。两会代表指出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挑战,同时也对两者之间的“竞合”关系给予了肯定。
近两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竞合”关系再度升级。3月11日,中信银行宣布分别与阿里支付宝、腾讯旗下微信推出虚拟网络信用卡。今日又传出消息,民生银行也将在移动互联网金融布局上再下一城,联合支付宝推出网络信用卡。
两会期间,代表们纷纷呼吁“不要将银行和余额宝对立起来”,而网络信用卡的推出,说明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合作正在揭开新的一页。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明确表示,互联网金融所进入的大多是过去传统银行业并未重视的领域,所以传统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应该优势互认,扩大市场规模和行业用户受惠面。
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掘金新金融蓝海
当银行系“宝宝军团”还在迎战余额宝之时,已有银行开始寻求与互联网金融巨头合作,掘金另一片互联网金融蓝海。
3月11日,阿里、腾讯、中信银行之间的“三角恋”曝光。分析认为,中信银行同时傍上腾讯和阿里巴巴两位互联网大佬,除了庞大信用消费市场的诱惑,互联网渠道对于银行发卡成本的节省也极为可观。据银行人士计算,传统模式下,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单张成本大约在80—100元之间,如果中信能借助这一渠道发行100万张网络信用卡,仅成本就可省掉近亿元。
“信用的挖掘,不仅能为参与机构带来庞大的信用消费、服务市场,更能帮助消费者通过信用,获得更多创新的金融服务。”易观分析师张萌表示。
“互联网企业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是大势所趋”,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表示,网络信用卡是中信全力推进总行“再造一个网上中信银行”的重要战略举措,也将引领国内无卡移动支付新时代的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网络信用卡的风险管理超过监管的要求,支付宝与中信携手构建了一套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作为向消费者授信的依据,并成为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腾讯方面也表示,微信信用卡引入了众安保险作为合作方,以降低客户信用风险及银行资产风险。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从中长期来看,互联网企业与合作银行可以联合向实体商户投放二维码专用终端,若该二维码终端同时集成普通POS机刷卡功能,将增加合作银行作为“收单行”的传统刷卡手续费收入。
互联网金融“倒逼”银行不断升级、创新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行业受到不小冲击。
的确,互联网金融在瓜分传统银行业的市场,包括存款、客户,实际上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抬高了银行业融资的成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是躲不过去的一次巨大挑战,这种冲击迫使商业银行要作出转变。
尽管“取缔余额宝”的呼声时有响起,但在两会伊始,“互联网金融”就获得了监管层的肯定。先是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和易纲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四次鼓励互联网金融,表示不会取缔余额宝,将对其加强监管。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3月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改革的助推器。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的观点则简洁明了:“互联网金融是创新,是好事儿”。
实际上,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是在倒逼其不断升级、创新、健康发展。
“不要将银行和余额宝对立起来,要用发展眼光看新生事物,大家都应冷静一下。”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坦言,自己虽然不使用余额宝,但这类产品确实促进了传统金融体系和模式的改革,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认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受到互联网金融最大冲击的是服务观念。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普惠金融,非常注重客户体验,服务便利直接,这是银行过去比较欠缺的。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许海。他说,目前传统金融已经向互联网金融学到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方面,比如服务方式以客户需求为主,以及服务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便利性原则。
余额宝的“鲶鱼效应”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从金融变革层面来看,金融业的竞争将更加剧烈。一方面,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制度建设和风险控制能力要加强。
尽管“两会”已经闭幕,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讨论仍在继续,相信传统银行业与其的合作将驶往更好的方向。
微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对我们传统银行的一些固有业务领域在进行渗透,首先是支付,接着是贷款和理财,最后是存款。近期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渗透活期储蓄存款。此外,还有一些边缘性的业务,比如说供应链金融、保理等。当然还有对其他金融行业的渗透,比如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等。
我们不能说商业银行看不上互联网企业,认为它无足轻重,对这些挑战、这些势头视而不见。但是大多数银行也不认为互联网企业就一定会把银行传统业务冲击得稀里哗啦,银行在互联网企业面前就无能为力。我认为应该客观地、理性地、辩证地看待互联网企业跟银行的优劣势对比。
金融机构有合法的金融牌照,受法律的保护,有严格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包括流动性的管理,注重安全和声誉,拥有大量客户的信任。还有就是具有非常完整的产品线,特别是资产业务,我们通过风险管理的技术,可以为客户寻找一些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所以“宝宝们”最后还得依靠银行,因为它没有资产的来源,还是得靠银行的客户经理一家一家去找客户,最终是要靠这些企业的经营产生现金流,银行是靠实体经济的,没有企业的经营,不可能有现金流。
金融机构的劣势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受到了严格的监管限制,缺乏创新的动力,对市场的反应比较慢,不灵活,因为我们规模很大,赚的钱也很多,就不愿意去创新,对客户体验的重视不够,还有历史负担和既得利益对银行的束缚。
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应该是竞合关系,绝对是有竞争的,有相互的渗透与反渗透,但是也有合作的空间。
银行业务是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互联网企业更擅长支付服务和吸收负债,而资产业务不占优势;而以批发和零售维度划分,互联网企业在零售领域具有强大的优势,而批发领域需要的资金量巨大,更需要一种安全和信誉,所以B2B领域仍然是传统银行非常有优势的领域。所以,我们认为将来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在竞争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比如是不是可以把互联网企业变成我们的前端,变成销售渠道,让它去导流、去完成社会闲散资金的聚集;而银行在后端专心做资产业务,特别是大资产业务、大中型的公司金融。彼此各自有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有没有这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