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VirtuFinancial5年仅1天亏损 高频交易神话中国无法复制

2014年03月12日 09:05    来源: 中国资本证券网    

  [比起“基本面”,该类机构更关注“抢跑道”,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抢先下单,从每一个市场单中刮取几美分,因此在4年的时间里可能要进行数十上百亿次交易 ]

  3月11日凌晨消息,高频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已于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初步的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中称,在过去的总共1238个交易日里只有1天出现亏损。

  比起国内券商谈高频交易色变的谨慎与惶恐,海外的高频交易神话却屡创佳绩。而高频交易的神话究竟是“利器”还是“杀器”,市场各方依旧贬褒不一。

  高频交易“神话”

  高频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周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初步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申请文件显示,该公司2013年营收约为6.65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1.82亿美元,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从2009年初到2013年底,该公司仅有一个交易日出现了亏损。该机构在文件中称:“由于我们实时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技术,我们在总共1238个交易日里只有1天出现亏损。”

  华尔街各大银行旗下交易业务部门在2013年中表现不一,高盛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出现交易亏损的交易日数量分别为27天、10天和33天;调整交易日亏损计算方法后,摩根大通2013年中出现交易亏损的交易日数量为83个,但如果根据原来的方法,则全年无亏损记录。

  惊为天人的交易记录难道真是因为有人找到了交易的“圣杯”?Virtu的披露文件显示,比起“基本面”,该类机构更关注“抢跑道”,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抢先下单,从每一个市场单中刮取几美分,因此在4年的时间里可能要进行数十上百亿次交易。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完全有可能性。”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光大证券(601788)原董事总经理杨剑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因为国外的投行都是风险中心的交易,只要没有重大的运营风险,出现亏损的情况较少。”

  然而宋鸿兵则在其所著的《货币战争》中,把高频交易形容为一直盘旋在市场上空的一只黑色秃鹫,在市场稳定时,它盘剥全体股民,效果相当于变相征税;而在市场需要流动性时,它又迅速消失,导致市场的激烈动荡。“2013年交易所的处理速度已达到令人晕眩的每秒200万个报价,高频交易占全部市场报价的90%~95%!制造海量报价“噪音”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成交,而是延缓交易所数据处理的速度,挤占普通股民的信道,推迟市场获得真实交易信息的时间,这相当于互联网的"阻塞攻击"。”他在书中写道。

  华安基金系统化投资部总监董梁称,高频交易属于算法交易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信息时代的产物。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代替交易员下单,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市场流动性的统计分布特征,结合实时市况和成交情况,动态调整下单策略,以达到投资者预期的成交效果。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一些策略变得越来越具掠夺性,可以说他们的利润的相当一部分是以其他投资者交易成本的上升为代价的。

  高频交易引入中国或水土不服

  高频交易在美国的股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对市场交易机会的捕捉则精确至毫秒级,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2014年2月20日美国时间下午4点,上市公司Acacia Research Corp发布了低于预期的财报。美国股市官方的收盘时间是下午4点整,但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两个系统中的一个以及纳斯达克交易所需要额外的时间来执行收盘的指令所需的时间大概是1~2秒。该公司的股价在127毫秒内出现了一连串的可疑交易,美国当地时间的15:59分58秒的成交价格为15.36美元,16:00分01秒的成交价格为14.90,且最后1毫秒放量成交15177股。

  这一两秒的时间差给高频交易公司创造了完美的机会。此前商业资讯供应商Business Wire可以让付费用户提早一秒得到公司的新闻,这一秒的时间优势看上去做不了什么,但对于以毫秒来计算时间的高频交易程式来说,则可以像“秃鹫”般迅速扑向猎物,上演一场“突袭美股收盘市场”的大戏。

  2013年4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13点07分:黑客使用美联社账号发布消息称,白宫受到两次爆炸袭击,而总统奥巴马受伤,此消息导致道指3分钟之内大跌超过150点之后再涨120点。一位华尔街前交易员称:“市场在3分钟之内大跌后迅速大涨主要是高频交易的系统自动下单并自动纠错所致,普通的人脑完全不可能在短时间迅速搜集信息、判断并做出交易。”

  不过高频交易在引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遭遇更多的则是“水土不服”。2013年8月份光大乌龙指事件后,则让很多市场人士对“高频交易”谈虎色变。

  光大事件乌龙指事件后国内各家券商和基金公司都对算法交易和量化投资系统进行了自检,高频交易策略尤其是关注的重点。董梁称,在信息化、自动化的大趋势下,此类“黑天鹅”事件的出现是难以完全消除的,但是通过缜密的系统设计、严格的风控、完善的流程,是可以使其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的。

  杨剑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高频交易在国外虽然已普及,并成为国际投行交易“利器”,但引入国内尚需时日。第一,T+0交易制度未推出,高频交易买入后无法及时卖出。第二,国内证券交易系统的交易数据记录“连续”,高频交易对交易数据的要求非常苛刻,需要精确至毫秒,而中金所目前的交易记录数据披露不能达到国外对高频交易的要求。第三,中国的交易所和监管机构除监管外,更多的会兼顾散户的利益诉求,高频交易本身对散户而言是不公平的竞争。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复旦大学联合课题组发布的《高频交易及其在中国应用市场研究》中提出对于高频交易的监管,要在保留高频交易现有优点的基础上降低风险。美国的监管体系中有熔断机制、取消错单、无成交意向报价、综合审计跟踪系统、大额交易报告系统等各种监管机制。我国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高频交易存在T+1交易制度、缺乏做市商制度、交易成本高、批量挂单撤单不合法等成本、制度和法规的制约。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