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重压力下股市仍将反复震荡 改革使市场站在牛市起点?

2014年03月11日 18:28    来源: 新华网      桑彤

  在10日上证指数跌破2000点后,11日大盘虽站上2001点,但市场信心依然涣散。经济压力、债市违约、IPO重启等多重因素制约A股上行。但专家认为,改革已使市场站在一个中长期牛市的起点。

  “GDP”VS“改革” 以改革稳增长

  受春节因素影响,2月外贸数据出现大幅贸易逆差,是A股周一大幅下挫的导火索。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评论称,2月经济数据大幅回落,成为制约目前市场走势的主要原因。CPI、PPI数据疲软,出口数据回落,加重了经济悲观预期。

  “对于单月宏观数据大幅下降市场不必过度悲观。”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认为,2月外贸出口增速主要受春节因素干扰,从中长期角度看,人民币一定程度的贬值有利于出口改善。

  事实上,宏观经济先行指标PMI的走势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有一定的预判作用。尽管2月中国制造业PMI降至50.2%,但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PMI仍处于荣枯线以上,且近两个月回落幅度收窄,一些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正在开始显现。与此同时,2月中国非制造业PMI上升1.6个百分点至55%,连续3个月回落后首次回升,显示服务业开始好转。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当前市场需求增长具有季节性,春节过后企业经营活动开始回升,市场活动趋于旺盛,为经济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根据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7.5%左右,CPI控制在3.5%左右。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实现GDP年度预期目标尚有压力,特别是稳增长与控地方政府负债之间存在两难。因此,通过改革释放民间投资活力,以改革稳增长是今年的核心。这也将有利于城镇化持续推进和增大区域发展的回旋余地。

  刚性兑付VS风险暴露 扭转“劣币驱逐良币”格局

  近期债市和信托业风险集中释放,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担忧。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曾指出,2014年中国股票市场将不是业绩驱动,而是风险驱动。相关机构对金融风险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后续股市的格局,如果中国刚性兑付的现象不改变,成长股、价值股“两端走”的特征将继续维持。

  但不可否认,超日债违约打破了国内金融市场刚性兑付的神话,是中国债券市场正常化的第一步,也是对债券和股票投资者的一次风险教育。可以预期,违约发生必将增强市场对信用风险的关注,从过去的被动接受风险向主动识别风险转变。

  在财经评论员曹中铭看来,对于那些死而不僵的上市公司,因为刚性兑付存在,不仅导致A股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也严重扭曲了证券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因此,如果说刚性兑付在债券市场发展之初能起到促进其发展的作用而被解读为“天使”的话,那么,股票市场的刚性兑付导致死而不僵的公司无法退市则是十足的“魔鬼”。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表示,2014年投资者必须抛弃政府兜底的思维窠臼,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风险意识必须确立,金融改革的另一面就是风险的有序暴露。

  农业银行分析认为,长期来看,刚性兑付的打破将有利于金融体系完善和金融业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配置,同时也有利于市场流动性管理,以及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批量上市VS有进有退 消除注册制道路上的隐患

  除宏观经济、违约风险外,周末证监会、交易所分别发表讲话表示,争取今年出台退市改革办法,尽快出台创业板再融资等方案,被市场解读为新一轮IPO重启已经迫在眉睫。由于1月份48只新股集中上市,令市场对第二批新股集中挂牌可能带来的抽血效应,以及违规行为产生担忧。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总监桂浩明表示,以往企业上市虽受到严厉的管制,但一旦上市,监管却比较宽松,有的企业尽管暴露出存在违规、信息披露不完整乃至欺诈上市的问题,也很难将其强制退市。因此,在向注册制的过渡中,要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加强监管,否则会对市场运行埋下很多隐患。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日前在两会上表示,下一阶段退市制度改革的办法正在研究当中,总体目标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常态化的退市机制,常态化退市机制要强调“有进有退”,同时多层次市场间的转板制度也是证监会今年改革重点工作之一,退市改革及转板机制的方案都将力争在今年出台。

  此外,肖钢还透露,对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证券法修改等工作,证监会都在积极推动中。2014年将制定完成注册制改革实施方案,待证券法修订完成,市场条件成熟后逐步落地。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改革使市场站在了一个中长期牛市的起点,在初期必然是以反复震荡形态表现,但更应该看到市场的格局已然转变,静待市场风险释放后的进场良机。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