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数据公开和隐私保护仿佛是一根绳子的两头,越拉越紧。会场内代表委员热议,会场外业内专家争论,当海量信息成为大数据时代必备的“生产资料”,隐私泄露是否真的无处可逃?
【数据挖掘清晰知道你是谁】
全国政协委员雷军:丢一部手机泄露的个人信息要远远多过一台电脑,邮箱、微信、微博、照片、通讯录和银行账户,只要技术人员通过深度挖掘,完全可以从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中清晰地知道你是谁。
【突破隐私有两种路径】
数托邦创意分析工作室负责人杨玥:几乎所有应用都会在非常不明显的地方标明,会用你的用户信息,目的是提高用户体验,我们承诺不提供给第三方等。反过来用两种方法再突破这一界限开发新的应用,一个是用群体数据而非个人数据,一个是预测趋势而不暴露现在。这都是十分模糊的,而且私下里进行数据交换十分隐蔽、很难监管。
【大数据的隐患有些被夸大】
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现阶段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关注大数据的优势方面。电子商务刚开始时,也是很多人担心其安全,但是现在很多零售商品都是通过网络支付实现的,大数据才刚刚开始,隐患有些被人为夸大了,个人隐私被泄露的案例其实并不多,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还将更多。
【规范数据流通需守住两个底线】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院研究员袁晓如:大数据时代,数据孤立是没有用的,加强整合非常必要。各国探索中,基本形成两个底线,一是不危机国家安全,二是不侵犯公民隐私,注意保护商业组织和商业利益。不突破底线的数据,就可以探索免费开放。
【培养大数据人才完善法规】
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应加快大数据安全立法。培养大数据人才,挖掘海量数据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使国家在大数据浪潮中占领先机。
雷军:重视大数据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完善相关法规,推动政府部门等率先开放大数据;重视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大数据产业的试点,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中国网事”记者刘景洋 王丽 乌梦达 刘元旭 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