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尽快推出各期限国债期货品种

2014年03月07日 07:1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全国政协委员 贾康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国债收益率的生成体系,但由于面临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场外报价及成交信息透明度较差等现实问题,目前的收益率曲线仍不能良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信号,尚难以充分满足“市场形成、权威公开、基准收益、相对稳定”的要求。

  针对我国国债收益率体系存在的不足,可尝试通过完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逐步解决。因为国债期货为国债现货提供了风险对冲机制,在债券市场出现波动时,通过对冲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对价格形成支撑,使利率走势更加稳健,保证了基准利率体系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夯实整个金融体系资产的定价基础。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继续以5年期国债期货产品夯实对应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国债期货投资者的套利、套保交易增加了市场对现货交易的需求,能够盘活国债现货市场的存量债券,从而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进而使收益率曲线的形成更为准确。

  我国推出5年期国债期货之后,对应的4-7年期国债日均成交量较上市前增长26.5%,7年期国债现货成为市场中最活跃的券种,成交更活跃、报价更连续,7年期国债的主要券种13附息国债15日均成交金额较上市前增长23%,买卖价差由上市前的4-5BP降至1BP,最低达到0.25BP。国债期货市场采用场内竞价机制,参与者结构更多元化,匿名、集中、连续交易保证了价格由市场形成,并且相对透明和公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场外交易产生的价格公信力不足问题,提升基准利率体系的权威性与公开性。今后应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5年期国债期货产品的作用。

  第二,为健全期限完整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需尽快推出各期限国债期货品种。美国国债期货市场推出了2年、3年、5年、10年、长期、超长期等各期限国债期货合约。在成熟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之下,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对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良好,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高度相关,金融产品的基准定价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推出各期限的国债期货品种,是国际市场的普遍经验和健全收益率曲线的重要条件。

  目前我国整个国债期货产品体系仅有5年期国债期货一个产品,难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利率风险管理和交易需求,无法完全覆盖收益率曲线上对应的各期限国债。构建完善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一方面能健全整条期限完整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投资者实施跨产品的套利策略,通过增强不同期限国债期货产品之间的联动关系,使收益率曲线上各期限价格关系更为紧密。

  总之,推出各期限的国债期货品种,将能在更大程度上熨平利率波动,保证收益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因此,在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为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建议在目前已推出的5年期国债期货的基础上,加快筹备,推出1年期、2年期、10年期等短期及长期国债期货品种,进一步完善国债期货产品体系。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多头撤退 期债回到春节前      2014年02月20日
  • · 多头获利了结 期债全线回落      2014年02月1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