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公益小贷能商业可持续吗? 瓶颈仍为融资

2014年02月27日 09: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农村金融时报》     张晓玮 通讯员 高鸽

  “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改革方向。而早在“普惠金融”的概念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前,就已经有了一批致力于推进普惠金融的小额信贷践行者。

  中和农信就是这样一家专注于服务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小额信贷社会企业。他们旨在通过无需抵押、上门服务的小额信贷方式支持贫困地区中低收入家庭开展创收性活动,同时还提供多种形式的非金融服务,以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性脱贫。

  截至去年年底,中和农信已经走过了17年的发展历程,覆盖了全国15个省的92个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共有贷款余额11.8亿元,有效贷款农户17万户,30天以上风险贷款率仅为0.8%,有全职员工1251人。项目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贷68万笔、55.7多亿元,近150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瓶颈仍为融资

  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小额信贷公司发展的瓶颈之一,对于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来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最早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都来自于捐赠,但是,仅凭捐赠毕竟不能保障。为了真正地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化方式去融资无疑是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们必须进行的尝试。

  中和农信为此迈出的第一步是在2006年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这次合作不仅让他们获得了1亿元的授信,让他们成为了国内首家从银行获得批发贷款的小额信贷机构,而且还为他们打开了融资新思路:继国开行后,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银行、渣打银行等都为中和农信提供了贷款。在2012年时,中和农信更是从国开行获得了10亿元的授信。

  然而,这些贷款授信额度对于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对于小额信贷的需求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融资渠道的扩展仍然是以中和农信为首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想要寻求发展时,面临的亟需解决的发展瓶颈。

  同时,由于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是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普惠金融机构,这就注定了它的低盈利性,也注定了其不能也不会引入高额投资回报需求的投资者。

  融资渠道的扩展还关系到另一个重要问题:融资成本。据了解,中和农信的名义小额贷款年利率约为13.4%左右,这个水平在农村市场上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对于中和农信的客户来说,申请贷款的农户只需要承担利息成本即可。如果想要降低融资成本,必须有更畅达的融资渠道。

  还应看到的是,对于平均额度在1万元左右的贷款,利率上下浮动1-2个百分点所影响到的成本并不大。对于贷款难的农民来说,更重要的问题是能否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得贷款,以及时地用于生产经营。

  “我们期待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建立一个专门为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设立的批发基金:所有符合条件的小额信贷机构,真正为中低收入农户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可以申请获得批发资金,从而真正解决这个融资的问题。”中和农信品牌总监王静艳就这一问题表示。

  商业可持续性

  17年来,中和农信历经了扶贫慈善和公益小额信贷,最终确定了只有市场化运营和商业化管理的公益小额信贷,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村中低收入群体。

  目前,中和农信已经实现了在社会绩效和市场绩效两者间的平衡。他们的经验是:要将助力微型创业者的社会使命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流程中区,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绩效管理体系。

  以产品设计为例:最先被中和农信考虑的是客户的可获得性以及服务的广泛性。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中和农信的产品设计最高额度不会超过5万元,单笔贷款额度更是只有1万元。并且他们在选择开设分支机构的时候,首选的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仅这两个条件的限定,就保证了中和农信目标客户群体的基本锁定。

  除此之外,他们还遵循客户保护的原则,并为客户提供多样性的非金融服务,包括农业技术培训,金融教育等,提升客户的综合素质。根据2013年度的客户满意度调研,80%的客户都知道了征信知识,比2012年提升了17个百分点。

  “相对来说要实现商业可持续是容易的,因为有很多市场管理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要真正做到普惠金融是非常难的。每一个企业都很容易陷入追逐利润中去。所以,普惠金融的实现不能仅仅是倡导,更需要一种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的血脉中去。”王静艳认为。

  在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金融形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影响了整个商业模式。但由于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远不像城市中那么普及。

  面对这一情况,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中和农信并没有忽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他们已经实现了与银联、通联的合作,目前部分地区的客户可以实现自动转账。2013年,他们还自主开发了手机终端系统,现在已经开始试点,效果良好。在新的一年里,中和农信还将更积极地投入到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研究中去,并且将更专注于手机终端设备的运用。“目标是通过我们1千多名基层员工,将移动金融直接送到农户手中。将新的技术运用到农村去,让客户可以更便利的享受金融服务”,王静艳如是说。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