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近日公布了证监会机构调整改革方案,此次调整是在保证内设部门总数不变、编制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挖潜实现的,通过合并和新设,解决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等问题,也为市场化功能监管铺路。
证监会机构调整内部挖潜 “去四增四”部门总数不变
根据中央编办批复,证监会内设机构和职能调整方案获得通过,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合并为发行监管部;上市公司监管一部、上市公司监管二部合并为上市公司监管部;期货监管一部、期货监管二部合并为期货监管部;机构监管部、基金监管部合并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新设立公司债券监管部、创新业务监管部、私募基金监管部、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局。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在机构调整过程中将发行、上市、机构、基金和期货等部门进行整合。同时,适应新的监管形势,增设债券、私募、创新业务和“打非”等部门,并调整理顺了部分部门职责,解决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等问题。
此次会机关内设机构的调整,总体上保持了会机关编制总数不变、内设部门总数不变,是通过内部挖潜来实现资源整合。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本次证监会机构调整一大特点是相关相近职能的整合,集中有限监管力量,突出监管重点。
调整突出市场化功能监管
“此次机构调整也是为IPO审批制向注册制的转变打下组织基础,突出了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重点,即市场化功能监管。”董登新表示。
肖钢在2014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监管模式要从碎片化、分割式监管,向共享式、功能型监管转变。切实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状,强化监管信息共享和功能协作,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
在肖钢担任证监会主席之后,就在积极探索和完善功能监管模式。功能监管按照经营业务的性质来划分监管对象,协调性高,可以避免重复和交叉监管现象的出现。
2月21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强调,在此次机构调整过程中,贯彻了“功能监管”和“一事一管”的要求。
此次机构整合突出体现了向市场化功能监管过渡的趋势。专家表示,整合发行审核部门,将创业板和主板统一监管,有助于解决上市过程中内部竞争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理顺监管流程,明确各层级市场定位。
上市公司监管一部、上市公司监管二部合并为上市公司监管部,改革强化了上市后监管。监管方法从过多的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实施全程监管转变。
肖钢曾指出,“减少前端审批,不是一放了之,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形成放而不乱、活而有序的新手段、新规则和新机制。”
此前随着机构创新的推进,券商与基金已经有多领域的监管重合。新合并成立的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体现了由部门监管往功能监管过渡、多头监管向统一监管过渡的趋势。
新设机构覆盖监管盲区 调整效果仍待实践检验
“此次证监会在机构设置上重新布局,不仅消除了职能重合,而且覆盖了以往的监管盲区,提高了管理效率。”董登新表示。
2011年底,证监会正式成立债券办公室,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为债券市场发展设立的办公室,此机构被视作证监会力推债券市场的重要抓手。但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原有的机构设置已难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顺德农商银行固定收益研究员宋球红认为,监管职能分散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债市发展的一大因素,正局级的公司债券监管部设立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债券市场的统一监管有望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
展望债券市场发展,宋球红认为,除了传统管辖的公司债,公司债券监管部还有可能承担更多创新品种的监管重任,因此公司债券监管部的成立可能将推动债券多品种的均衡发展。
此次新设机构主要体现了证券业务监管的新热点,覆盖了此前的监管盲区。除了公司债券监管部,创新业务监管部将推动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资本市场创新;私募基金监管部将使私募基金有法可依,有关部门可监管,实现“阳光化”;打击非法证券期货活动局将清理整顿各地交易所,完善多层次市场定位。
专家认为,机构调整之后能否实现由部门监管往功能监管过渡、切实提高监管效率还有待实践检验。目前,证监会已成立了肖钢任组长的证监会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证监会真正理顺内部关系、完善IPO注册制制度环境还应继续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