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打车软件竞争存在隐患 “烧钱模式”难持久

2014年02月25日 07:59    来源: 国际商报     王霁平

 

  近日,嘀嘀打车和竞争对手快的打车之间的竞争持续升温。17日,嘀嘀打车称与微信支付第三轮营销活动启动,再投10亿元补贴乘客和司机,与快的打车死磕到底。当天下午,快的打车则宣布,从18日起升级补贴方案,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扫码支付的乘客每单返现11元,并称其打车奖励金额永远会比同行高出1元钱。

  竞争意在培养用户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假期期间,嘀嘀打车全国单日订单数突破100万笔,7天平均日增幅约10%,其中微信支付订单比例为68%;快的打车补贴活动期间全国日均订单量为128万笔,单日最高订单量162万笔,突破了成立8个月的总订单量,其中,使用“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日订单数最高突破60万笔。截至目前,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方补贴总额已达19亿元,仅46.1%的网民没有使用过打车软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庞敏丽对记者说,对于腾讯和阿里巴巴而言,打车软件是帮助其业务从线上向线下延伸的重要方式,可让O2O服务真正得到落实。打车软件的烧钱模式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更多用户加入移动支付行列,用户移动支付的理念得到培养,以后移动端的商业布局才更可行。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在线预订中地位逐渐崛起,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抢占移动端的份额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重要任务。相对于电商获取用户的高额成本,嘀嘀和快的在移动端用户的获取成本并不算高,嘀嘀和快的的烧钱模式也是阶段性的市场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市场争夺大战不仅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且从始至终双方几乎没有广告投放,这完全颠覆了过去品牌的传播与推广模式。

  竞争存在隐患

  在嘀嘀和快的惨烈的竞争中,消费者暂时“坐收渔利”。虽然存在车辆到位不及时、支付系统反应慢等现象,但不少消费者都表示使用打车软件叫车既时尚,又实惠。“争得越狠,省的钱越多。”有消费者对记者说。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勇勇则认为,这场“价格战”既存在法律问题,又埋下了交通安全隐患。首先,快的和嘀嘀出台补贴政策后,有乘客和出租车司机合作,通过打车软件做假单骗补贴;其次,为了不让司机或者乘客爽约,打车软件建立了诚信机制,爽约被投诉达3次,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会被封号。但是,也确实存在由于系统本身,或者其他第三方的原因导致司机或乘客爽约,这种情况下的违约责任认定存在困难。目前,对司机或乘客的违约责任认定主动权完全在打车软件方,即使认定有误,司机或乘客也很难维权。另外,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称:驾驶机动车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等妨碍安全驾驶行为,一次记2分。现在很多出租车司机是把手机固定在汽车上,通过免提来收听或抢单,这种情况是否违反交通法规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种行为对安全驾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而据记者了解,有些司机为了多“拉活”,往往会同时安装这两种打车软件,在运送乘客的途中,频繁触碰手机。

  为此,早在春节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就要求出租车严格执行“一车一终端”的规定,以避免出现出租车司机使用多种打车软件揽活因时间冲突造成的“挑活儿”现象,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客运安全。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