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高新资质变动“雾里看花” 置信电气信披被质疑

2014年02月25日 07:13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2月18日,置信电气(600517,收盘价20.60元)股价盘中创出20.98元(前复权,下同)的历史新高,昨日又逆市大涨3.78%。那么,置信电气具备什么优势让股价如此受捧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置信电气分别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三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因此,2006年~2010年五年企业所得税率均为15%,由于税率优惠期期满,置信电气自2011年至今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变更为25%。

  但令人困惑的是,置信电气曾于2011年10月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复审通知,结果是“拟认定”。不过,时隔两年后的2013年11月19日,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却最终被撤销,关于资质申请和撤销事宜,置信电气均未单独对外公告。

  那么,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为何“得而复失”?资质被撤销为何没有单独公告?

  高新资质2011年届满 从未单独披露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置信电气近年来申请动作频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历史公告,对置信电气的相关申请进行了梳理。

  置信电气2006年年报披露,公司于2005年6月30日被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办公室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至2007年6月30日。

  置信电气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于2007年9月10日再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为2007年度。

  2009年2月6日,置信电气公告称,公司收到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四部门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公司和全资子公司上海置信电气非晶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08年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效期为三年。

  至此,通过三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并获相关部门认定,置信电气在2006年~2010年共计5个财年享受了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优惠税率对于公司上述年度业绩增长发挥了较大作用。

  数据显示,置信电气2000年~2005年每年净利润均未超过2000万元。如2004年净利润为1480.87万元,2005年净利润为1570.18万元,2005年净利同比增长6.03%。

  然而,到了2006年,置信电气净利猛增至7086.66万元,同比大增350.95%,随后的年度净利润增长水平均高于2006年之前年份。

  置信电气2008年第三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3年优惠期于2011年年届满,置信电气企业所得税税率自2011年起变更为25%,这一税率延续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在税率变更后,置信电气业绩也出现下滑。数据显示,2011年公司净利为1.64亿元,相比2010年的3.2亿元降幅达48.66%,随后的2012年净利同比再降7%。

  对于税率由15%变更为25%一事,置信电气并未在2011年年报发布之前提前向投资者单独披露。记者查阅巨潮网置信电气公告记录时注意到,公司并未发布2011年年报业绩预告,也未发布2011年年报业绩快报。此外,在置信电气2011年一季报中公司也未提示公司税率因资质到期将调整的信息。而对于当时单季度净利下滑超过40%的业绩表现,公司的解释是销售收入减少和销售毛利率的下降,并未将税率提升列为原因。

  经仔细检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置信电气2011年半年报中找到了税率变化的提示信息,置信电气在半年报“主要税项”一栏表示,“公司及其他控股子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公司及全资子公司上海置信非晶有限公司尚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批准文件,暂按25%税率计缴”。

  对于该报告期内出现的业绩下滑,公司的表述是:“非晶合金变压器市场竞争加剧,同时,公司生产所用的铜和变压器油价格处于高位,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有所降低。”

  一位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所带来的税率优惠往往被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视为利好,因此,上市公司在获得资质后多会及时对外告知。对于税率的调整,上市公司应进行重点提示,而不是让投资者自己去费力查找相关信息。”

  那么,置信电气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申请,之后是否获得了通过呢?

  资质为何“得而复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调查后发现,置信电气原本有望在2011年之后继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进而享受税收优惠,但这一机会却“得而复失”。

  记者查询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时注意到,一份2011年10月25日由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发布的 《关于公示2011年上海市第二批复审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一)的通知》里,赫然出现了“上海置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名字。

  上述通知称,该文件给予名单所示企业“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但同时表示,如有单位和个人对该名单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文件公布日起15日内提出异议材料。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2011年起,置信电气企业所得税税率已变更为25%,但公司曾提出过高新企业资质认定的复审申请,且当时已获得有关部门的“拟认定”通知。若当时无人提出异议,公司将恢复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然而,置信电气2011年至今,都是按照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缴税,原因何在?

  记者注意到,2013年11月19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导小组发布“沪高企认指(2013)010号”通知,撤销了“上海置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认定办公室:公司自动放弃资质

  从拟认定到被撤销,间隔长达两年时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记者近日以置信电气投资者身份致电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先后与该部门两位工作人员沟通。以下是两位工作人员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对话。

  NBD:我想了解一下置信电气被撤销资质的原因是什么?

  工作人员A:他们(置信电气)是自动放弃的。

  NBD:自动放弃是什么意思?

  工作人员A:你最好跟他们自己联系下。

  NBD:自动放弃之后,企业能不能再申请认定?

  工作人员A:那要具体看情况,他们如果要重新申请,必须拿出重新申请的依据来,而且我们网上规定了:一般情况下,撤销五年之内就不予以认定了。

  NBD:置信电气被撤销资质的原因想跟您咨询下。

  工作人员B:你去问置信(置信电气)为什么被取消了啊,电话里我没法回答,我只能告诉你它已经被撤销了,为什么撤销我就不便告诉你了。

  NBD:那被撤销之后是否还能再申请认定?

  工作人员B:五年之内不能再申请了

  NBD:高新资质如果被取消了,比如去年11月19日发的撤销文件,税率的变更会马上生效吗?

  工作人员B:那就不能享受政策了,税率当年就发生变化了。

  由以上对话可知,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认为,置信电气高新资质被撤销是因公司自动放弃所致,但工作人员没有说明置信电气为什么要自动放弃。

  董秘:公司并未恶意不披露

  基于问题没有得到完整解答,记者昨日又致电置信电气董秘牛希红,以下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与董秘的对话。

  NBD:资质到期的2011年,公司没有提前对外披露的原因是什么?

  董秘:2011年当时公司正在重组,前任公司董秘也离职了,信息披露工作上可能会有一个真空期,可能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忘记披露。但公司不存在恶意不披露的行为,而我本人是2012年才调到公司来。

  NBD:2011年10月置信电气获得高新资质复审拟认定的结果,但到了2013年11月,该资质被撤销,期间都未单独进行信息披露,这是什么原因?被撤销的原因又是什么?

  董秘:2011年10月获得的复审通过是对前三年(2008~2010年)的审核,但是当年公司(置信电气)已经逐步将重点 (主要的科研技术力量)转移到下面的两家子公司,母公司本身已经没有实质性的生产,因此提出了申请,往后三年的高新资质不再享有,因此2011年起,公司税率就调整回25%。同时,申请文件需要再等到三年后即2013年复审(撤销)。

  NBD:2011年复审通过的同时,公司提出申请不再享有高新资质,这件事情为何没有对外披露?

  董秘:刚才已经说过,2011年公司重组,董秘离职,我本人当时也不在,所以对外没有披露。

  NBD:您觉得公司申请不再享有资质,转为旗下两家子公司一事,公司是否有义务对外披露?

  董秘:所得税税率每年的年报里都会显示,但是否应该单独披露这件事,我不能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我会去咨询交易所和证监局方面。

  律师:是否因违规而放弃资质?

  公司董秘明确表示,高新技术资质被取消确系公司主动申请所致,未单独披露并无恶意。那么,法律界人士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上海东方剑桥律师事务所律师吴立骏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认定机构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认定申请。被取消原因有如下四项:(一)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二)有偷、骗税等行为的;(三)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四)有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置信电气)有没有可能涉及这四条原因而最终选择自己放弃?”吴立骏质疑道。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宋一欣认为,现阶段法律法规确实没有对高新企业资质获得与取消在信披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不过,记者注意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30条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