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来说,为失去“宝粉”的存款纠结已无意义。要真正守住并拓展自己的地盘,必须直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互联网倡导的“客户体验至上”理念融入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用一个“火”字形容,层出不穷的创意创举不断刷新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从搅动春节的微信红包,到开启网络信用消费的京东白条;从与打车软件在支付领域的亲密合作,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似乎没有互联网金融想不到、做不到的,互联网正渗入百姓金融生活的各个角落。
有不少人感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行业企业已觉“背后一凉”,深感竞争压力。对银行来说,这种压力是实实在在、立竿见影的。就在余额宝、理财通、零钱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火热销售的同时,银行的存款资金开始“搬家”。央行最近公布的1月份信贷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近万亿元。有观点认为,其中应有不少存款资金分流到了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
这样的影响可谓不小,那么是否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将会给银行带来颠覆性影响?这一点可以先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本质来看,以互联网理财产品为例,目前互联网理财产品多是挂钩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同业存款、短期国债和央行票据等。在利率市场化初期,货币市场和存款市场存在利率差别,货币基金为普通个人投资者搭起了进入货币市场的通道,使其获得高于一般存款的利率,客观上推进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在互联网理财产品之前,已有不少基金公司推出货币基金,但难成气候,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开放平台和扩张力量,货币基金才真正爆发出巨大能量。实际上,这一进程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阶段,货币基金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产品,对银行的影响难言致命,倒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给银行带来了不小压力。
从国际市场来看,成熟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无不经历过货币基金的快速发展阶段。美国货币基金规模一度高达3万亿美元,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基金的总和,以及存款总量。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货币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差距缩小,货币基金规模也在下降。最终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走向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展开合作。
互联网金融正在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倒逼着银行等传统金融企业加快变革,参与竞争。春节前夕,不少银行开始上浮存款利率至最上限;多家银行也推出了随时赎回、随时变现的货币市场基金,而此前银行是不做这种难赚钱的生意的;基金公司则不断降低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和佣金,开始谋求与互联网合作,关注中小客户,重视客户体验……传统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其说是来自余额宝,不如说是来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互联网将“开放、平等,创新、服务”的基因植入金融领域,为中小投资者带来收益,也给传统金融企业带来一股新生活力。互联网企业创新方兴未艾,“余额宝二期”将推出,类似微信红包的创意还可能掀起热潮……是将“宝粉”的存款拉回银行,还是与互联网企业展开相同产品竞争,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银行该认真考虑如何应对眼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互联网倡导的“客户体验至上”理念也融入银行产品与服务中去,真正守住并拓展自己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