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大学生何以成为“必剩客”

2014年02月22日 08:0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练洪洋

  “就业难”是大学毕业生们挠头的事,“招工难”是挂在用工企业嘴上的话,矛盾如此尖锐,现实如此反讽。据统计,市场人才缺口呈“哑铃型”,高端的是管理及技术人才,低端的是服务业人员和一线工人,而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多半属于“中间段”,高不成低不就,拖着拖着就成了“必剩客”。

  一位日语系毕业生,找了大半年工作了还没有着落。她说,有的企业很需要日语人才,但都是实用型的,而大学日语系,只是教会了学生一门语言,应用能力还不如日语短训班。

  “产品”不好卖,不能怨“顾客”,“工厂”也有责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制造商”难辞其咎。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么闭门造车,无视市场需求,一味追求“高大全”, “语言”、“管理”、“金融”、“计算机”等“通吃”专业遍地开花;要么盲目跟风,唯市场马首是瞻,什么专业时下热销,就上什么专业;要么削尖脑袋升格,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地方院校升省级院校……可惜,庙还是那座庙,和尚还是那些和尚,戴顶“大帽子”也未必能成为“高富帅”。

  一个较为理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塔尖”为少部分人准备着,培养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精尖”人才。“塔基”则向社会所有人开放,进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短期教育,为社会大机器生产各类“螺丝钉”,或者说“经济适用型人才”。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大学既没能力、心思培养“大师”,对“螺丝钉”制造又没兴趣。学生上学数年,钱也交了,时间也浪费了,到头来也没有一技傍身,毕业后像鸭子一样被赶到市场,加入“就业难”大军。一些不甘于过“女生追韩剧,男生打游戏”日子的学生,只有马不停蹄地考研、考各种证。证到手了,一样眼高手低,就业不易。

  大学要“接地气”,毕业生才能“有生气”,就业难的“魔咒”才能解开。专业设置上,哪怕是综合性大学,也要有“顾客就是上帝”的意识,多听听“顾客”所思所想。要是自己听不到,就向专业咨询机构购买相关服务。教育结构上,缩小“塔尖”,夯实“塔基”,拉大两者距离,增大职业教育比例。政策引导上,要“清淤疏浚”、“放水养鱼”——开放职业教育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办学,鼓励各类资金主体进入,才能搅动“一池春水”。

  天生我才必有用,“大用”还是“小用”就要看教育,教育还是要把学生就业当作重要价值观。(练洪洋 据《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