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城市拿什么留住大学生? 数据揭示城市吸引力差距

2013年12月03日 16:36    来源: 北京晚报    

  对于全社会来说,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就是一次全国人才资源的配置。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素质将受此左右,大学生每年都在用脚为中国城市投票,这是地方政府必须经历的“六月高考”。

  “北漂叶子”的励志故事

  叶子是我在南京大学的校友,是2009届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富足的江南,而是选择去了北京。当时她的月收入是3800元,和大学同学合租,每月支付房租1200元。2009年冬,我来到北京跟叶子叙旧,她眉飞色舞地向我讲述那些只可能发生在北京的励志故事。从与她的交谈中,我意识到,北京的一切吸引着她,北京还支撑着她对未来的期待。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城市选择呢?传统的解释有薪资、行业和职位。然而叶子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还有一些不可以测量的非物质因素。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否可以通过数据被验证呢?我们在此提出“非物质吸引力”的概念,为理解大学生的就业城市吸引力找到依据。

  经济学认为人的幸福感来自于消费,消费越多,幸福感越高。而消费可以被分成两种:私有品消费和公共品消费。私有品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例如食物、汽车这样的商品,当消费者付钱购买之后,就变成了购买者私有。与此相反,公共品是可以被分享的。每个城市都有着它们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和发展、政府的管理和政策,因此每一个城市都提供着不相同的公共品组合,吸引大学生和投资者成为当地的居民。由于公共品往往不能用金钱购买获得,本文把公共品消费,称为“非物质消费”;一个城市提供的公共品所带来的吸引力,称为“非物质吸引力”。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寻找能实现幸福感最大化的“地点+工作”的组合。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工资的高低,还有所选择的城市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少公共品消费。那么,一个城市要提供多少公共品消费量,才足以有足够大的非物质吸引力,让毕业生们愿意放弃其他城市更高的薪资职位呢?各城市的非物质吸引力是否可以被衡量,甚至进行排名、一分高下呢?

  这就要求研究者能够准确地量化、计算每个城市给居民带来了多少非物质消费。由于非物质消费往往不需要消费者掏腰包购买,如何量化消费者从公共品消费中得到的幸福感就成了一个难题。经济学家们想了一个办法,他们试图通过观察消费者的行为来推测这样一个问题:他牺牲了多少金钱来换取非物质条件。让我用以下这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以下情景,叶子收到了两份offer,分别来自城市A和城市B。如果在城市A工作,叶子的购买力收入是2000元,而在城市B工作的话,叶子的购买力收入更高,是3000元。在物价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叶子在城市B能够得到更大的物质消费。然而她最终选择了城市A,那么可以推断理性的叶子在城市A的总幸福感至少和在城市B的总幸福感一样多。其原因是,城市A通过提供更多的非物质消费,不低于城市B。那么到这里,经济学家的问题就得到了解答:叶子牺牲了1000元的物质消费,以换取城市A(至少)价值1000元的非物质消费。 由此,仅仅从数据中可以观察到的收入信息,就可以衡量出“无法直接测量”的非物质消费。更进一步总结会发现,叶子在两个城市之间的物质消费之差,恰好等于两个城市公共品消费的差的最小值。

  “北上广深”的奥秘何在

  本研究采用了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中的样本数据,考察了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18个热门城市(见下表),在考虑了房租、物价等因素以后,计算出了2010届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城市工作得到的购买力收入。

  从表中可以看出,尽管“北上广深”的总收入更高,可是昂贵的租金和物价,使得在这些城市工作的毕业生们并没有太可观的购买力收入。反而是像南京、成都这样的城市,给大学毕业生们提供的购买力收入不低。回溯经济学家计算非物质消费带来的幸福感问题,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物质消费低,却有很多的大学生选择在那里拼搏,那么“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一定有着非凡的非物质吸引力。

  2010届本科毕业生在18个主要城市的收入情况

  (按调整物价后的购买力收入从高到低排序)

  城市 平均月收入 购买力收入 调整物价后的购买力收入

  天津 2895 1978 2602

  武汉 2808 2165 2547

  大连 2752 1968 2523

  成都 3036 2361 2459

  广州 3460 2229 2450

  上海 3869 2221 2441

  重庆 2637 2169 2437

  郑州 2306 1773 2429

  沈阳 2456 1863 2218

  南京 2976 1906 2118

  苏州 2880 1928 2073

  西安 2484 1981 2001

  青岛 2432 1688 1815

  杭州 3293 1640 1802

  厦门 2921 1577 1517

  宁波 3024 1671 1492

  北京 3476 1487 1487

  深圳 3579 1381 1267

  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按照非物质吸引力从最大到最小,最终得出了各城市非物质吸引力的排名(见右表)。表中得分的含义是,为了吸引毕业生去×城市工作,每月补贴他们的平均物质消费金额。负值则表示,毕业生为了去×城市,愿意牺牲的平均物质消费。举例来说,宁波的得分是-667,也就是说毕业生愿意平均每月牺牲667元的物质消费,得以去宁波工作,享受当地的非物质消费。广州的得分是183,则表示要吸引毕业生去广州工作,需要补偿他们平均每月183元的物质消费。需要补偿的物质消费越多,则表示×城市的非物质消费越匮乏,非物质吸引力越小。愿意牺牲的物质消费越多,则表示×城市的非物质消费越丰富,非物质吸引力越大。

  2010年主要城市的软实力

  城市 排名 调物价后得分

  深圳 1 -997

  北京 2 -838

  宁波 3 -667

  杭州 4 -585

  厦门 5 -543

  青岛 6 -295

  南京 7 -166

  苏州 8 -63

  上海 9 5

  西安 10 48

  成都 11 138

  广州 12 183

  沈阳 13 200

  重庆 14 225

  武汉 15 245

  天津 16 358

  郑州 17 516

  大连 18 694

  数据揭示

  城市吸引力差距

  这个计算方法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分出各个城市的排名高下,还能知道各城市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比如,杭州的得分是-585,苏州的得分是-63,那么苏州的非物质吸引力,相较于杭州,差了-63-(-585) = 522。也就是说,一个毕业生如果从苏州迁居到杭州工作,由于杭州比苏州的非物质吸引力更大,他愿意牺牲522元的物质消费。

  和上文推测的一样,越是薪资低的城市要吸引大学毕业生,非物质吸引力必须越大。正是因为这些城市的巨大吸引力,年轻的毕业生们愿意接受低一点的物质消费。这些城市除了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环境,更充满着机遇,它们每天都见证着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奇迹,这对于憧憬未来怀抱梦想的“北漂叶子”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诱惑。 (刘源远 作者系乔治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麦可思教育专家)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