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4年银行业并购主体或更加多元化

2014年02月11日 06: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李 冰

  越秀集团116亿港元控股创兴银行

  首家地方国企并购境外上市银行一事尘埃落地。

  2月5日越秀集团宣布,向创兴银行全体股东提出的部分要约收购,获得创兴银行股东的广泛接纳。2月5日是部分要约收购的最后截止日。截至2月5日,越秀集团共收到股份总数为4.24亿股,占创兴银行已发行股本的97.51%。根据部分要约条款,该集团将接纳要约收购股份总数为3.26亿股,占创兴银行已发行股本的75%。

  据了解,越秀集团于2013年10月25日宣布向创兴银行全体股东提出部分要约收购,以每股35.69港元现金收购最多不超过75%股份,斥资约116亿港元。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有97%的股份愿意被收购意味着卖价偏高,最终只收购75%股份,尽管名义上是用以维持公众持股量达到25%,实际上是越秀集团在保证收购成功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成本支出。由于被收购方股价下滑,通过要约收购购买相比直接购买存在差价。”

  收购是否划算?

  据公开资料可查,广州越秀集团是广州市第一大国企,目前已拥有证券、期货、基金、小额贷款等公司、信托、担保、融资租赁、产业投资,唯独没有银行牌照。

  创兴银行成立于1948年,并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在香港设有总行及51间本地分行,并拥有全金融牌照。截至2013年6月30日,创兴银行净资产约为74.47亿港元,每股账面净资产为17.12港元。

  据了解,越秀集团收购创兴银行控股权的权益将于近期内完成交割。交易完成后,创兴银行将继续保持香港上市地位。

  在越秀收购之前,创兴银行股权结构较为清晰,创兴银行主席廖烈武及副主席廖烈智,透过廖创兴企业间接持有创兴银行50.2%股权,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持股约20%,三菱东京UFJ银行持有9.66%股权。廖氏有权购回三菱东京UFJ银行所持有的全部股份。

  创兴银行公告称,越秀收购完成后,廖创兴置业将持有11.59%股份,仍为主要股东。创兴银行公众持股量预期会降至约13%,低于最低公众持股量要求,依据相关规定,于当日停牌。创兴银行称正采取积极措施恢复最低公众持股量。

  “作为香港近27年来首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收购香港本地银行、国内首宗由地方国企层面完成的境外银行并购,和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境外并购,此次并购对越秀集团发展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越秀集团董事长张招兴表示。

  霍肖桦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创银股份股价连连下挫,当前股价与收购价之间的差距越拉越远,近期股价跌至27元附近,而收购价是35.69元,看起来似乎不太划算。但是,对于越秀集团未来打造为以银行、证券为核心的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来说,由于收购该行是其关键步骤,因此是值得的。”

  据了解,本次并购完成后,越秀集团可能申请将广州代表处升格为法人银行机构,申请人民币业务资格,并尽快在深圳等重点城市设立异地支行,同时争取在南沙、前海和横琴设立网点。

  并购主体增加

  有业内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评价表示:“越秀集团入驻创兴银行后,它拥有的地方资源也会给该行带来更多机会,越秀集团不光在香港具有资源、同时在广东地区也具有资源,如今深港合作进一步深化,将对该行带来重大利好。 ”

  除了越秀集团以外,国内房企跨界金融事件多有发生,根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开始,绿地集团先后入股宁盘锦商业银行、锦州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东方证券等等,而2009年房企涉足金融业曾出现一度井喷,其中包括了保利地产、香江集团、星河集团、北京城建、南京高科等房企。

  2014年1月24日,恒大地产发布公告,集团通过其附属公司在二级市场收购华夏银行已发行股本总额的4.522%,总代价为人民币33.025亿元。收购完成后,恒大地产成为华夏银行第四大股东。

  在2013年10月29日,万科斥资30亿港元认购徽商银行发行股份,成为徽商银行在香港IPO的基础投资者,从而成为这家银行的单一最大股东。此外,与万科、越秀收购已建银行的方式不同,与此同时2013年11月,新华联发布公告宣布,拟在湖南长沙参与筹建民营银行,成为发起股东之一。

  有媒体评论认为,房地产涉足金融行业,除了金融改革“国十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外,投资利润回报率高、旱涝保收的银行业更似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通过收购或发起筹建银行,可以企建立更稳健的资金渠道,提高资金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房企的盈利能力。

  霍肖桦认为“随着民营银行市场环境逐渐放宽,2014年银行业并购、收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有资本、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都会想方设法与银行业进行合作布局金融业务。 ”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