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2月4日电(记者潘晔)“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正月初五迎财神:各种年终奖、绩效奖金、股权激励、加薪等岁末红包,更加上漫天飞舞的电子红包,使红包成为马年新春的主题词。
电子红包意在“乐”不在“财”
拿红包,原来是孩子们的专利。但在马年开始,成年人也着实为红包“疯狂”了一把。大年初一“拜年”时,不忘问上一句,“喂,你抢到多少红包?”建一个聊天群,名字就叫“全民盼xxx派红包”……通过社交工具发红包、抢红包、讨要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的娱乐项目。
这个由腾讯微信推出的“拜年”服务,不仅颠覆了传统压岁红包的意义,也再次印证了互联网金融的强势渗透力。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截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数超过500万户,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
尽管到手红包金额不一,还是激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在多数参与者看来,电子红包之所以这么红,主要原因是“好玩”。“每打开一个红包,多少钱不重要,现金变成了一串数字,红包慢慢回归其祝福、祈福的本质,并增加了有趣的交互性娱乐成分。”
电子红包笑眯眯地便撬开了储户的钱包,让银行捏了一把汗;不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纷纷效仿,以红包的名义推出了“吉祥红包”(春运交通险)、“财富红包”(家庭财产保险),以及“礼品红包”、“二维码红包”等。可是,在普通人看来,电子红包更像是一个具有送祝福功能的游戏,电子红包越重,欢乐越多。
互联网金融理财受青睐
受压岁钱、年终奖、奖金等爆发性理财需求的推动,去年12月以来市场资金面日趋紧张,资金利率也是节节攀升,受此影响,各家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并推出高于平时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记者了解到,多数银行春节期间发售的1-3个月短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都在5.4%以上。江苏银行春节期间发售的一款期限为57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为5.6%;另一款非保本型147天的理财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高达6.2%。
但银行资管计划“5万元”的起始门槛让众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记者注意到,在资金利率走高时,投资者特别是草根投资者,更乐于接受5万元以下的低门槛理财产品,比如基金公司、互联网平台推出的各类“宝”(余额宝、零钱宝、现金宝等)与众多“通”(活期通、理财通等)。
理财专家指出,这些“通”“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大部分都可以1元起购,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6%以上,普遍高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再加上便捷的申购程序,特别适合进行流动性管理。
在外企工作的戴先生,将今年10万元的年终奖中的7万元交给银行来“打理”,剩余部分全部转入了余额宝。在他看来,这样既做了有效投资,又能实现随时、随地、随存、随用的消费需求。
互联网理财以“安”为先
无论是电子红包,还是管理红包的电子工具,一旦触“电”,立刻变得绚丽很多:原本默默无闻的货币基金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活期理财工具,短期理财基金电子化包装一下便重新定位为团购存款概念等。
去年6月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互联网现金理财大战硝烟四起,规模及收益率节节攀升。与此同时,频繁出现的销售违规现象也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和风险提示。
红包拿到手才叫红包。理财专家指出,当纷繁多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蜂拥而至时,很容易让投资者陷入“选择恐惧症”的迷茫,需要正确认识和选择。简单来说,银行理财在风险和流动性两方面更具优势,如果资金长期不用,可选择半年以上的产品,充分利用年末契机锁定收益。
而互联网理财产品具有随取随存的灵活性,但资金安全性、兑付、赎回等方面仍有争议,对资金安全性要求非常敏感的投资者还需审慎,可考虑控制投资金额来减少风险。安全起见,大额资金不宜长期存放其中,不求高收益,只求落袋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