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抢了多少红包?”当微信一夜间引发抢红包狂潮,这句话成了马年春节最常见的问候语之一。而网传今年春节期间收获微信红包最多的是一个名为“光标”的ID,这个ID先是宣布自己是陈光标,在大年三十会派发2000万元红包,前提是大家都把这个ID添加到自己所在的群里。好多人把这个ID加入微信群后,发现他并没有派发红包,而是闷头抢了每个群里其他人派发的总额惊人的红包。
对于“微信发红包”乌龙事件,陈光标向媒体记者进行了彻底的澄清——“这百分之百不是我本人行为。”他同时表示,针对此事,自除夕以来,他已经收到了千余条微信、短信等各类询问。对于这次“微信发红包”造成的消极影响,陈光标建议受骗的网友向警方报警。
有关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可见,微信领红包,有很大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很多人参与是情理之中的事。
应该承认,银行卡和社交平台挂钩,是互联网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一方面,体现了支付的快捷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银行服务的一种人性化。只要消费者有这样的需求,银行的服务会努力做得更好。
本来,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手段,具有互动性、游戏性、趣味性、随机性等特点,符合当前潮流大势,显示出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的庞大市场。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银行卡和社交平台在给我们生活带来精彩和方便的同时,其安全性也不能小觑。
拿这次“微信发红包”的乌龙事件来说,就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首先,少数人利用名人的姓名注册微信的账号,对网友进行了误导。其次,少数人利用名人效应,在互联网上进行敛财,牟取利益,已经不仅仅是道德应该谴责的。
显然,在这次“微信发红包”的乌龙事件中,一向乐善好施的陈光标先生,自身形象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笔者在想,微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社交平台,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些监管的制度和手段。比如,对注册微信的账号,多一些认证把关;对于在微信上发布不实信息的行为,需要有惩戒措施,直至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陶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