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许多银行都在进行银行卡的“换芯”工程,而目前我国已累计发行约40亿张银行卡,要实现全部“换芯”注定是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羊城晚报》昨天为此报道了百姓遭遇的各种困惑与烦恼,包括换卡要收费,原卡号要换新号,在很多地区还没法普及等。
百姓的郁闷,并非来源于芯片卡有多不好,因为宣传说它和磁条卡相比安全性更高,而且还“一卡多能”。可由于每个人都已通过银行卡和金融机构发生了深度的关联,且在日常消费、缴费和网络支付中长期绑定,这导致了置换上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巨大。它几乎就相当于一个人把自己的所有银行卡全弄丢了,然后再去跑一家家银行重新换卡,之后再重新关联每一个缴费账户。
银行在推出每一项新型服务时,往往高估了用户的承受力,以为只要是“高科技”,就一定会获得追捧。但实际上,长期用户都会有着强烈惯性,轻易不愿意改变原来的使用习惯。本该是银行主动去补救安全漏洞、尽义务去辅助用户完成过渡,而不是反过来,让用户自己去适应银行。其实,互联网时代下,很多个人属性的东西都不过是个数码符号、虚拟代码和账户,尽可能地推进无纸化、去柜台化,再加上快递到户,应该是大势所趋。类似淘宝、京东、微信那样为亿万公众提供实际服务的运营商,有哪个需要让用户到其网点来办业务的?
银行通常都会对用户分成三六九等,如果是“白金”、“贵宾”之类的,换IC卡不会有什么麻烦,还可送货送服务上门。但对大部分用户来说,银行只会等生意上门,让用户协助银行来完成系统更新大计了。一直以来,银行对于用户的银行卡被克隆盗刷发生损失的事情反应迟顿,却不检讨自己的安全系统为什么连伪造卡都分不出。这种市场化、行政化、垄断化的奇怪杂合,是其特许经营角色注定的。银行不是太有必要关心百姓用户的痛苦指数,且用户抱怨再多,也不会影响其竞争力。
表面看,银行带着广大客户进入了IC卡时代,可看看那40亿张银行卡的置换时间之漫长,就难见乐观了。同时,因为置换实在太过复杂,直接冲淡了用户的积极性,更会让普及变得遥遥无期,IC卡成本更难以摊簿。客户快人一步尝试新鲜,不但没有享受到随处可用的便利,还得一一承担那些IC卡的“工本费”,这令人想起了当初机场建设费的征收理由,好像大家不交这个费,机场就建不起来一样。如此霸王逻辑,也只有毫无生存危机的垄断企业才能如此坦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