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四成网友过年花钱预算3000元内 半数花一月工资

2014年01月24日 09:00    来源: 大洋网    

  

  

  

  

  四成网友预算3000元以内 半数网友花一个月工资

  办年货、饭局、孝敬父母、派利市……这些花销成为多数人过年的硬开支,外出旅游、添衣物、买手机或电器,也是不少人的重要花销选项。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过年花掉一个月工资怕是跑不掉的。

  过年你打算花多少钱?你的钱主要花在哪些地方?近日,本报通过二维码、微博、大洋网联合统计网友过年的花销数据。据统计,在过年花销额度方面,大部分网友选择了过年的花销不超过3000元,占到统计人数的约40%。同时,有17%的网友初步估算,过年将花费超过1万元。

  尽管不少网友对过年的花销感到“难顶”,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有钱没钱,都要回家看看,亲情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年终花销大征集蓝白金领齐参与

  近日,本报通过二维码、微博、大洋网联合统计网友针对过年的花销数据,昨日数据正式出炉。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你认为自己是?”的选项,47%的网友选择了“蓝领”,43%的网友选择了“白领”,6%的网友则是“高级白领”,“金领一族”占到了近4%。

  针对每月月收入的调查,参与投票的网友中,工资在“3000~5000元”的网友占到了大多数,占到统计数据的32%,月收入在“1000~3000元”和“5000~10000元”的网友相差不多,占到29%和26%。剩下的网友,月均收入超过了10000万。

  在参与调查的网友中,广州户籍人口与外地户籍人口相差无几,分别占到了数据总量的51%和49%;而且,已经成家的网友相对较多,占到了参与调查的网友总量的75%。

  在网友的年龄阶段方面,“25~40岁”、“40~60岁”的网友相对较多,两者分别占到人数总量的54%和25%,“18~25岁”的网友则相对较少,这部分人群仅占到总量的19%。

  而网友选择是在广州过年,还是到外地过年?这一选项基本上形成“五五开”的形势,两种人群相差无几。

  干啥去:

  “和家人团圆”是主流

  在调查问卷中,记者列出了“和家人一起团圆”、“自我犒劳外出旅游”、“和朋友一起庆祝”、“独自过年”等多种过年方式。大多数网友仍然选择了较为传统的“和家人一起过年”,占到了统计总量的93%以上。

  此外,由于过年方式的多样化,不少人也选择了其他的方式,其中,“外出旅游过年”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大约有3%的网友会选择这种方式过年,而其他的两种过年方式,则很少人会真正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有差不多2%的网友,选择了“独自过年”这种别人看起来较为“凄凉”的过年方式。

  花多少:

  四成网友不超3000元

  在过年花销额度方面,大部分网友选择了不超过3000元,占到统计人数的40%。但是否真的能够达到这一预算目标,恐怕还真要等过完了年,自己算算看才知道了。

  此外,随着花钱数额的不断提高,能够承受的网友也相对较少了。过年花销“3000~5000元”的网友占24%,“5000~10000元”的网友占19%,“10000元以上”的网友占到了17%。不难看出,过年花销超过了5000元的网友,仅仅比计划花销不超过3000元的网友少了4个百分点,成为“主流”仅在毫厘之间。

  过年花销的种类方面(问卷题型为多选题),购置年货、给亲属孩子压岁钱、走亲访友所花费的费用占到了前三位,占到网友数据统计的66%、54%和47%。

  由于参与调查的网友中,有不少需要回家过年的外地户籍网友,在花销的种类选择方面,甚至只选择了“路费”一项。更有网友在评论中表示,由于来回路费就得两千,所以直接选择“不回了”。

  据统计,选择“路费是过年主要花销”的网友,占到了网友调查总量的约30%。此外,给老人的红包、外出旅游,也逐步成为过年花销的“主力军”,占到网友调查总量的约18%。

  另外,还有4%的网友将“相亲费用”纳入到了过年主要花销当中,过年期间的相亲费用已不容轻视。

  啥感觉:

  六成网友觉得“东西越来越贵”

  尽管有27%的网友认为过年花销会使“来年的压力会巨大”,还有5%的网友觉得“今年算白干了”,但仍然有80%的网友认可这种花销方式,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的”。

  “过年花销的最大感受”方面,不少网友将矛头对准了物价上涨,有大约六成的网友均感觉“东西越来越贵了”,19%的网友认为,“给的压岁钱要越来越多”。

  此外,35%网友对于过年花销表示能够理解,认为“能多陪陪父母,花点儿钱没什么”。

  有8%的网友则对过年花销表示了自己的无奈,“能不过年么?”此外,还有23%的网友感叹,“过年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

  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所占比例较少,但“来回路费已难以承担”仍成为6%网友心中的痛楚。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