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变、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大国关系、金砖国家前景……新年伊始,不少智囊机构、专家学者热议纷纷。各路思想菁英在忙于叩问求解之际发现,不少全球热点均与中国相关,与之对应的中国策略正为破解相关难题指引方向。
过去一年,中国决策者根据自身国情,结合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变化,有针对性地着手解决相关问题,不少决策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和国际视野,成为积极适应世界之变的生动例证。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报告,将“长期贫富差距”列为未来10年最可能造成严重全球性危害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日前表示,经济活动果实在众多国家未得到广泛分享,这不利于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
履新伊始,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就释放了“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强烈信号。过去一年,中国务实推进在异地高考方案、新农保全面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增加社区医疗服务投入、改造棚户区、酝酿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多个领域的改革。
对此,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项目主管白乐明认为,中国政府利用经济运行良好的有利条件,加大促进社会公平的改革力度。相关改革思路和行动有利于改善社会经济的韧性,具有长远眼光。
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指出,经济快速增长增加了资源和环境压力,人类有必要通过提倡“循环经济”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一年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出了全面、多样、针对性强的改革方案。
中国矢志不渝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从资源密集型转向技术、服务密集型转变,从出口、投资带动型向内需、创新拉动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发布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力图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对此,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区执行董事施力伟表示,一系列新政策表明,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者,也有望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军者,从而为全人类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些国际战略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商业和政治摩擦加剧,全球治理机构陷入发展僵局等可能影响全球化进程及其效果,甚至可能升级成为大国矛盾。然而,中国领导人的一系列改革决策及其初步成效表明,中国正成为促进国际合作和优化全球化效果的有益变量。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今后行政改革、金融改革和财政改革等会为中国开辟新的增长源,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可观。而这在经济普遍减速的金砖国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指出,去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优化升级。这利好全球经济再平衡,有助于缓解国际贸易摩擦。
针对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倡议,中国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认为,相关经济外交战略有利于放大中国改革红利的溢出效应,为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急需的资本、技术等要素,这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新的全球战略平衡,从根本上增益世界和平。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当前,在世界变革的大潮中,各国围绕新科技、新经济、新产业高地的国际竞争依旧激烈,主要经济体试图促进、利用乃至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倾向并未逆转,主要经济体彼此依赖的现状没有改变。
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断推出务实改革策略和行动,这既有助于培育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也为破解全球性新老问题贡献了东方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