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4家公司现“双增持” 大股东与高管齐看好

2014年01月22日 07:1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关欣

 

  编者按:去年12月初以来,A股市场步入冬天,上证指数从2200多点震荡下行,一度跌破2000点。进入2014年之后,部分公司大股东与高管开始纷纷出手增持自家股票,力挺股价。《证券日报》网络中心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今年年初至1月21日,共有4家上市公司发生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与公司高管增持自家股票的“双增持”现象。在此为大家一一解析,供投资者参考。

  2014年伊始,铜陵有色(000630.SZ)相继公告控股股东及多名高管增持公司股票。对于增持是否源于对公司未来的看好,1月21日,铜陵有色董秘吴和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经营呈现环比好转。

  而对于铜陵有色拟先后收购控股股东矿产资源,有券商分析师表示,公司正积极寻求把集团成熟资产注入,随着集团资产的逐步注入,公司将在资源领域实现从“小公司,大集团”到“大公司”的蜕变。

  控股股东、高管先后增持

  董秘称经营环比好转

  1月10日,铜陵有色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有色集团的通知,有色集团于1月10日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合计290.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04%。同时,有色集团计划在2014年1月10日至2015年1月10日期间,累计增持不超过铜陵有色总股份的3%(含此次已增持股份在内),增持价格区间为每股10元以下。

  1月17日,铜陵有色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及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于1月17日通过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以个人自有资金增持了公司部分普通股(A股)流通股份,成交价格在每股9元至9.10元之间。其中,董事长韦江宏买入20100股,副董事长杨军买入10000股,副总经理詹德光买入11100股。

  1月21日,铜陵有色再次公告,公司总经理及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于1月20日、21日两个交易日通过深交所证券交易系统以个人自有资金增持了公司部分普通股(A股),成交价格在每股8.98元至9.20元之间。

  上述增持的高管包括铜陵有色董事长韦江宏买入20100股,副董事长杨军买入10000股,副总经理詹德光买入11100股,董事、总经理宋修明买入10000股,副总经理杨黎升买入10000股,副总经理刘建设买入10000股,副总经理方文生买入10000股。

  众所周知,有色行业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而目前资源产品的价格处于相对低位。此时,铜陵有色控股股东及公司多名高管均增持了公司股票,是否意味着对公司未来发展看好呢?

  对此,铜陵有色董秘吴和平表示,就公司经营情况来看,2013年第四季度应好于第三季度,而预计2014年第一季度的情况又会好于2013年第四季度,呈现一种环比不断好转的情况,因此对于公司未来还是看好的。

  拟先后收购集团资产

  资源领域“小公司”有望蜕变

  1月初,铜陵有色曾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二次修订稿)。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拟将部分用于收购控股股东有色集团持有的庐江矿业100%股权、有色集团铜冠冶化分公司经营性资产。庐江矿业主要资产为沙溪铜矿矿业权,2013年10月8日,庐江矿业领取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核发的《采矿许可证》,采矿权人为庐江矿业,矿山名称为“安徽省庐江县沙溪铜矿”,开采矿种为铜矿,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为330万吨/年,矿区面积为1.402平方公里,有效期限为2013年10月8日至2033年10月8日。

  而在2013年12月,铜陵有色还公告了收购控股子公司天马山黄金矿业43.15%股权的关联交易,公司从控股股东有色集团手里收购了其剩余的全部股权,天马山黄金矿业由公司控股子公司变为全资子公司。

  对于有色集团资产注入,董秘吴和平表示,集团之前有过承诺,只要条件具备,就会将资产注入,而由于矿产资源前期勘探风险较大,所以在庐江矿业取得采矿证、基本确定了储量、风险基本消除后再注入上市公司,而在这期间集团除了承担风险,还承担了很多的财务费用。

  有券商分析师表示,铜陵有色目前上市公司层面铜资源量180万吨(权益178万吨),而集团层面铜权益资源量958万吨,公司正积极寻求把集团成熟资产注入。随着后期集团资产的逐步注入,公司将在资源领域实现从“小公司,大集团”到“大公司”的蜕变。

  铜陵有色收购集团资源有望“蜕变” 董秘称经营环比好转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中铁建子公司5.6亿元“待嫁”      2013年10月28日
  • · 步步高否认向大股东输送利益      2013年11月27日
  • · 孟凯拟最高减持1.75亿股湘鄂情      2013年11月05日
  • · 哪些行为需要控股股东赔偿      2013年11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