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VIP客户获配百万股 新股发行潜规则揭秘

2014年01月20日 08:43    来源: 金陵晚报    

  “第一次网下打新就中几百万股。”老吴微信圈里的一位好友K先生炫富,“马上投资,马上就有钱。”结尾还附带一个诡笑的表情。

  记者暗访获悉,承销商出于招徕机构投资者、回报超级大客户、为新股询得高价等考量,有动力与发行人、网下询价机构结成利益同盟。上周三,证监会表示,已经启动对新股发行定价过程进行抽查。

  中签炫富者

  K先生与老吴聊起自己的打新经历。“网下申购那天,跟我一起打新的大户有几十个,个个资金量都在几千万元以上。我为了中签,砸了1个多亿资金进去。”这么大的资金量,让见多识广的老吴听了都觉得吃惊。

  资金优势让K先生对“中签”有了底气,但毕竟是第一次网下申购,如何报价能确保真正“中签”是当时最让他纠结的问题。

  根据新股发行新规,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申购情况协商确定发行价格。被剔除的申购份额不得参与网下配售。网下报价很有学问,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被剔除。

  K先生向老吴透露,报价前,经该新股主承销商“指点”,K先生果然中签股数以百万计。K先生在微信上发来一个诡笑的表情。但承销商具体怎样指点,K先生并未透露。他只告诉老吴,自己是该承销商的“顶级VIP客户”——2013年一年在该承销商处的交易额达到100亿元。

  100亿元!老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万分之一的佣金费率计算,这位“新股幸运儿”去年一年为该承销商至少贡献100万元的经纪业务收入。“难怪能够获配那么多俏货。”老吴说,“这并不奇怪,哪家券商不想方设法留住这样财大气粗的客户?”

  网下“潜规则”

  发行人、主承销商及询价机构在网下询价环节结成利益同盟,是新股发行中的“痼疾”。对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来说,更高的发行价格意味着更多的募集资金、更多的承销收入,因此双方都有定高价的强烈动力。

  自主配售是为了让承销商在新股大量、快速发行时能找到更多的询价机构,顺利完成发行。从香港市场券商像卖保险一样到处求着机构买新股就能看出,自主配售对券商来说并非总是掌握主动权。网下报价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被剔出配售名单,参与询价的机构必须掌握主承销商的发行底线,双方的私下勾兑更显“必要”。像老吴朋友那样的超级大户,在勾兑后报价,就很容易被承销商圈定。

  此次新规赋予承销商自主配售权,根据这一规则,一些承销商把网下“打新”客户进行分类。他们根据配售对象的报价情况、有效申购数量、投研能力、风险承受能力、自愿承诺的获配股份锁定期等,把客户分为A、B、C三类,配售比例从A到C逐级降低。

  宏源证券在承销楚天科技的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中明确表示,在将网下投资者分为公募基金和社保、其他网下投资者的前提下,在网下配售环节,对长期客户的配售比例为对同类非长期客户配售比例的1.5倍。

  除此之外,有承销商默许某些私募投资者的“拖拉机账户”。

  “就是几个账户的实际控制人是同一个,这样能增加资金量,增加网下申购量,也就能增加中签率。这样做,承销商无疑是为了留住一些大户。”某券商保代告诉记者。

  但他对上述做法颇不以为然。“在承销好公司时,能够招徕实力派投资者询价;在承销差一些的公司时,也能让之前拿到好公司的投资者帮忙接盘。在我们看来,这并无不妥。自主配售是为了让承销商在新股大量、快速发行时能找到更多的询价机构,顺利完成发行。你看看香港市场上券商资本市场部的人像卖保险一样到处求着机构买新股,就知道自主配售对券商来说并非总是意味着权力。”他说。

  


(责任编辑: 毛宇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