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那些“看不见”的影子银行

2014年01月11日 07: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上篇我们简单介绍了“影子银行”,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影子银行”,把脉那些“看不见”的“影子银行”。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存在于民间金融、非正规的资产证券化、私募投资等监管灰色地带,银信合作、国企转贷、民间金融是主要表现形式。其最根本特点就是“影子”,这些具有银行信贷特点的资金不会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本篇带你细数那些处于灰色地带戴着各式脸谱的“影子银行”。

  银行外的“影子——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是传统银行体系外最主要的影子银行实体。典型的方式是银信合作,即银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银行将募集来的理财资金,交给信托公司,设立单一信托,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银行指定的企业。银信合作采取信托公司将信托计划向公众以销售理财产品的方式进行,实质是将银行贷款切割成细片出售给客户,而客户也从中可以获得比存款更高的收益。银行在其中以其信誉发挥担保或隐性担保作用

  银行与信托的玩法中,包括“过桥模式”——“过桥”企业投资信托计划,为待融资企业提供资金,而后过桥企业再将这份信托受益权转让给银行理财计划,从而规避银监会禁止理财资金投资“信托贷款、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的规定。

  绕道信托,银行以低廉的成本,可以释放原本有限的贷款额度,坐享息差。绕道信托的“贷款”,不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不受“存贷比”的监管,不占用银行资本金。而对于不能吸收存款的信托业可以通过这一“中介”业务获取利息差。

  银行内的“影子”——银行理财

  2011年以来,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呈爆发式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银行业在“贷存比”压力下存款日渐稀缺,而在利率并未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只能在资产负债表以外另辟蹊径。而部分理财产品涉及委托贷款、信贷资产转让等,可以规避监管层对信贷的管控,形成了银行的“影子业务”。银行理财成了银行内最大的“影子”。

  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一向被公众认为是没有风险的投资,然而,自2012年年底以来,银行业先后爆发了几起涉及理财产品的风波。尽管其中涉及的理财产品并非来自银行,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理财市场正逐渐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雷区”。

  触网的“影子”——互联网金融

  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大举入侵传统金融市场,以P2P平台为依托的网络贷款“玩转”信贷市场,各种“宝”、“众筹”等掀起了一场互联网金融式狂欢。这批庞大的队伍构成了线上的“影子银行”。

  网络贷款一般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贷款方在P2P网站上发布贷款需求,投资人则通过网站将资金借贷给贷款方,这种模式俗称“人人贷”。在这种金融模式下,借贷双方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供需双方直接交易。

  除了一些P2P平台贷款之外,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金融服务如今也已小有成就,如“阿里贷”。阿里贷款是阿里巴巴金融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品牌之一,主要针对阿里巴巴B2B平台上的小微企业。其中阿里信用贷款是针对微小、小型企业的一款无需任何抵押、无需任何担保的纯信用贷款产品。这无形中形成了一只触网的“影子”。

  散落民间的“影子”——民间借贷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具有向金融资本转化的趋势,同时传统正规金融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民间借贷便应运而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民间借贷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最高利率为基准利率的4倍。货币紧缩使不少企业的银行资金供给中断,被迫寻找新资金来源。民间借贷市场便愈趋于活跃。最为活跃便是温州的民间借贷组织。

  尽管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由于民间借贷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监控以及容易滋生非法集资、洗钱犯罪等问题。需要对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进行必要提示,防止发生民间借贷高利贷化倾向引发风险事件。

  不少中小企业只要能贷到款,不管利率多高,都大量举债,这种没有节制地依赖民间借贷(尤其是高风险的高利贷),导致风险不断扩大,脆弱性进一步提高。

  牵线搭桥的“影子”——企业转贷

  企业转贷指的是具有多种优势能够获得资金的大型企业将资金投放给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获得高收益回报的行为。但企业间的这种资金往来并非畅通无阻,中国现行《贷款通则》禁止企业之间直接拆借资金的行为,打破企业间的直接资金来往行为便成为关键。于是银行委托贷款应时兴起。委托贷款是“企业对企业”的“对点贷款”,指企业采取委托银行向指定借款人(企业)发放贷款,贷款利率由委托方决定。银行则充当中介人的角色,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并不承担其中的风险。

  由于银行发放给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比较低,将这些贷款转贷给其他企业实可以收取较高利率,中间存在一定利润。于是,一些具备优势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资金的企业便将银行贷款或通过增发股份、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的各类资金以委托贷款等形式转贷放出,赚取中间利差。银行也因能收取正常的贷款利息和委托贷款手续费收入而积极参与,为之提供便利。

  这些戴着各式脸谱的“影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其业务无不具备着高杠杆率、低透明度、信用链条脆弱等缺点,它们对货币政策的弱化作用正在与日俱增。然而,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居民直接投资渠道依然很窄的大环境下,影子银行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其正当性和生命力的,未来影子银行何去何从,静观其变。(中国经济网 邢晓宇)

  相关新闻:

  “影子银行”剪影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