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各路长期资金排队进场 资本市场“马上有钱”

2014年01月10日 06: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编者按:去年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指出,“下一阶段,证监会将继续加快推动各类长期资金入市,努力推动各类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新年伊始,保监会就连发两枪支持险资入市,让投资者看到了增量长期资金入市的曙光。多渠道引导境内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本报今日推出专题,从险资、社保基金、QFII和RQFII、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年金五方面,探讨还有多少长期资金可以激活。

  保监会连发两枪

  超万亿元险资驰援A股

  市场人士分析称,新政有利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以及险资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本报记者 傅苏颖

  1月7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解除保险公司投资创业板股票的禁令;不到一天的时间,保监会8日再次发文表示,近期将启动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政策,目前蓝筹股估值较低,是历史存量保单配置的较好时机。

  首先,按照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和股票的比例合计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保监会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74683.11亿元,较年初增长8.96%。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0.12%。若按10%的比例来算,险资还有15%的投资空间,理论上有万亿元左右的险资能入市。

  平安证券非银行金融分析师缴文超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寿集团存量部分大概是3000多亿元,1999年以前国寿一支独大,份额在80%以上,推算目前市场存量高利率保单准备金在4000亿元以上。综上可得出,共有近1.4万亿元资金有望入场。

  对此,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保监会两天连发新政,对当前低迷的股市来说,是重大的利好。险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加上其本身的特殊性,更加注重保值和长期投资,因此,引入险资将有利于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

  对于保险业来说,专家们也纷纷表示,新政有利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以及险资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并且希望通过引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实现长线资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此外,就放开险资投资创业板而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李长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板因为相对投资风险较大,因此,也对险资投资创业板带来一定的挑战。不过,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王绪瑾则表示,风险与收益是相对应的,只要时机把握好,同时具备娴熟的投资经验,投资创业板或许也会获得高收益。

  与此同时,保监会启动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政策,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什么是“投资蓝筹股”?就目前保监会披露的内容看,只是简明扼要地说“蓝筹股是指经营业绩较好、具有稳定且较高现金股利支付的公司股票”,并没有数量上的标准。

  财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剑峰对记者表示,蓝筹股估值较低,考虑到历史存量保单当时购买的利率比较高,此时监管层考虑试点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可谓是一举两得,通过此时抄底的好时机来弥补过去因高利率发行所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亏损。

  不可否认,险资此轮松绑带有一定的“救市”意思,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监管层放开险资投资限制,是为了让保险业自身加速摆脱困境。分析指出,长期以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狭窄广受诟病,直到近两年,保监会才开始分批次放开险资投资渠道。截至目前,险资投资渠道已基本实现了对大多数金融产品的覆盖,并且在不动产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在利率市场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冲击下,保险业只能同样以费率市场化来应对,而费率市场化的前提,又要求险资在资金投资渠道上有充分的自主性。而保险投资渠道的继续松绑恰好为费率市场化的加快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政策组合拳

  为社保等长期资金入市铺路

  专家认为,随着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力度的加大,将给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本报记者 刘丽靓

  近年来,监管层在推进养老金等长线资金的入市可谓下足了功夫。从投资运营的“顶层设计”到“优先股”,从“税收优惠”到可投资“创业板”,专家认为,从近期监管层的动作来看,已为长期资金入市铺好了道路,随着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力度的加大,将给市场带来上涨机遇。

  去年12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涉及三种类型资金:一是基本的社会保险基金,二是补充性的社会保险基金,特别是企业年金,就是补充养老保险,三是战略储备性的社会保障基金。每一项资金的投资运营问题都在进一步研究。

  去年年底在证监会公布的IPO新政中规定,网下配售的股票中至少40%应优先向以公开募集方式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和由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配售,无疑将提高社保基金等机构的中签率。这不仅有利于价值理念的形成,也有利于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壮大。同时,随着优先股的推出,为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提供了新的投资品种,这将对它们未来大规模入市奠定基础。

  今年1月1日起,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缴纳的税收优惠政策经有关部门同意开始正式实施。

  1月3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多渠道引导境内外的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长期的战略任务,目前证监会在积极推进加快推动养老金、保险基金、公积金、QFII、RQFII等长期资金入市,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就在近日,保监会不仅宣布正式放开保险资金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权限,1月8日又启动了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试点。

  “从近期监管层的动作来看,这很有可能是长期资金入市的开始,如果未来证监会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及企业年金入市,对股市将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表示,今年市场总体乐观,最大的一个变量是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带来的市场上涨机会。

  “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养老金体系改革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未来扩大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比,无论是在信心还是实际资金供给上,都将对A股市场构成巨大的长期利好,这些中长期资金将成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股市运行和重塑价值投资理念的基本力量。

  QFII对A股信心强劲

  低估值蓝筹获青睐

  在经济基本面明朗的情况下,外资提前布局中国市场在情理之中,同时,我国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也将积极的向前推进

  ■本报记者 徐 科

  作为A股市场上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机构投资者,QFII的举动一直受到市场的关注。近来,QFII对A股可谓信心强劲。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沪深两市新开45

  个账户,创下5年来的新纪录。

  2013年,QFII加大了在华股市投资力度,当年共新开261个账户,新开户数量较2012年增加129%,显示出中国股市开放力度加大,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也进一步增加。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末,国内股市共有251家QFII,其中2013年新增45家。QFII、RQFII引入加快,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国际化”方向的一个方面。1月3日,证监会再提加快长期资金入市,QFII和RQFII的资格、额度审批有望加快步伐。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正在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推动解决QFII税收政策问题。

  对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来说,税收政策的不明确,是除了投资额度之外非常关心的问题。对此,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曾作出回应称,就QFII税收确认政策问题,证监会已与国税总局进行了多次交流,“这个事情也比较复杂,但最近还是有比较快速的进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比较确定的说法。”该负责人称。

  2013年年末,证监会主席肖钢曾表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推进国际化,才能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我们十年以前引进了QFII制度,后来又引进了RQFII的制度,但是QFII、RQFII在我们股票的流通市值占比低于2%,总量还很小。今后还要进一步地扩大开放。

  “QFII额度增加对投资结构的影响更值得关注。”一名券商基金研究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QFII的业绩考量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相比之下,在排名等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的公募基金则更看重短期收益和排名。从QFII多年的市场的操作经验来看,选择绩优蓝筹股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理念贯彻如一。海外机构的平均持仓时间都要远远长于国内公募。相比之下,国内的公募基金在短期业绩排名的压力之下,会更多的对市场热点进行追逐,参与概念和主题炒作,相对于QFII而言会频繁换仓。

  随着近年来QFII的资金规模持续增加,QFII的价值投资理念对股市的影响力越发不容小觑,它推动了市场投资理念的加速变革,投资理念的变化,同时也成为了证券市场内在的调整动力。

  财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剑峰表示,在经济基本面明朗的情况下,外资提前布局中国市场也是情理之中,同时,我国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也将积极的向前推进,因此,相信2014年外资将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

  住房公积金入市步伐加快

  “稳”是主旋律

  专家建议,住房公积金投资应确定适当的风险、收益目标,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适当的投资回报

  ■本报记者 李木子

  住房公积金入市的话题再次被提起。

  近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目前,证监会正在加快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QFII、RQFII等各类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他同时表示,近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也把加快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列入了2014年十大重点工作。此举必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进一步拓宽住房公积金的投资渠道,实现住房公积金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对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产生积极影响。

  此前,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罗晓明分析指出,住房公积金入市,可以对我国A股市场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其市场影响不应被盲目夸大:首先,我国住房公积金在管理上较为分散,统筹入市仍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对于住房公积金来讲,入市只是多了一个投资渠道,要不要入市投资,有多少资金流入,主动权并不在证监会,即使入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虽然证监会一再表示在加快推动住房公积金入市,此次《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也提上日程,但无论是住建部还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方面始终对入市一事鲜有正面回应。

  即便如此,但住房公积金入市也是大事所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国外只有新加坡等少数国家有住房公积金制度,单纯类比并没有太多国际惯例可循。但国外社保基金、退休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的机制已非常成熟,这些长期资金与我国的住房公积金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长远看,住房公积金入市仍是大势所趋。

  对于长期资金入市一事,招商证券投资顾问何倩表示,监管层在推动长期资金入市方面所做努力来讲,对短期市场的影响是正面的。

  住房公积金入市有利于拓展投资渠道,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但考虑到公积金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收入组成,在投资上仍应以稳字为先,找到风险和收益最佳的平衡点。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即使对于个人来讲,也很少有人拿准备买房的钱去炒股。住房公积金涉及国计民生,公积金投资必须以保本为先,增值为次。在投资上,应以“稳”字为先,选择价值投资,而不是投机炒作。入市资金的比例应严格限制,循序渐进,防止风险放大。

  至于具体操作方法上,赵锡军认为,住房公积金投资应确定适当的风险、收益目标,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追求适当的投资回报。这对住房公积金投资的资金运作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找到合适的操作者,通过专业团队间接投资,是实现住房公积金入市的基础条件和核心问题。

  企业年金获政策红利

  超千亿元资金入市指日可待

  专家称,未来企业年金将有步骤、分批次的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本报记者 丁 鑫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年金在资本市场当中的作用是很小的,企业年金结余的基金总额刚刚跨过5000亿元人民币,而按照有资格持有证券市值的比例大概只有30%,而这30%的资金进入到拥有庞大资金的股市当中所产生的效果必然是十分微小的。”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年年底,证监会明确表示,下一步将支持企业年金通过专业公司入市,实现保值增值,并进一步加快推进长期资金入市。

  对于企业年金来说,2013年是其发展道路上重要的一年,中国版“401K计划”的推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还发布了《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和《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都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根据人社部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二季度末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5366.65亿元,实际运作金额5161.4亿元。

  而面对当前企业年金发展的种种瓶颈,董登新分析指出,要想使企业年金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使目前发展严重滞后的企业年金在规模上有所突破,现阶段的企业年金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规模相对较小,这与目前的股票市值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董登新认为,以美国为例,其企业年金的规模要超过其股票的市值,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规模是撬动不了股票市值的。我国在企业年金发展上首先要转变养老观,做大补充养老,目前企业所看重的是基本的社保,但是对于补充养老却没有意识,这就使得企业年金的规模无法做大。

  “企业年金如果做大,将对资本市场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国需要培养这方面的机构投资者,在企业年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方面做大做强,这对资本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董登新强调。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有资本市场中,企业年金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诸多限制使得企业年金无法实现高效率运作周转,资金闲置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国家层面放开企业年金入市的决心非常坚定,未来企业年金将有步骤、分批次的进入资本市场,超过千亿资金的进入必能带动资本市场大幅走高。

  而对于企业年金入市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马遥分析认为,从理论上分析,大批资金的进入必能推动资本市场由熊转牛,整个市场也将因此而“重获新生”。不过,马遥担心的问题在于,企业年金入市仅仅是提供了大量资金,却没有改变当前资本市场羸弱的根本局面,积存已久的系统性问题、制度性问题若无解决,企业年金入市无异于“羊入虎口”。

  与此同时,在谈及有关企业年金入市还需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时,马遥表示,一方面,企业年金入市的相关法律法规、操作细则尚需完善,企业年金的管理和监管工作需要及早落实,而制约企业年金总额攀升的制度性障碍应尽快破除;另一方面,先将资本市场秩序整顿、风气提振工作落实到位,待回暖上扬之后再度放开入市标准才是明智之举。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